第二卷 序章 亂世序曲誰奏響(3 / 3)

但是,因為他是東林黨,魏忠賢不問是非曲直,不管邊防大事,令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書連番詆毀孫承宗,孫承宗被迫罷官返鄉,魏忠賢於是換上了自己的親信高第。

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再率大軍西渡遼河,進攻寧遠,魏忠賢親信高第貪生怕死,擁重兵於山海關,不去救援寧遠。袁崇煥得知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相繼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

得到的結果又是什麼呢?魏忠賢令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隻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氣得袁崇煥辭官返鄉,而魏忠賢的侄子侄孫卻因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之功,加官進爵,位極人臣,可憐袁崇煥,論兩次大戰中的戰功,竟然沒有魏忠賢的侄孫,年僅一歲,還不會走路的魏鵬翼大!

完遼東,東南,右副都禦福建巡撫南居益,親率大軍,苦戰七個月,將荷蘭殖民者趕走,收複了澎湖,此等大功也足以載入史冊,結果呢?他歸朝後被魏忠賢排擠,直接削職返鄉!

這就是魏忠賢的對外之道,外敵,他不管,隻管爭權奪利,打贏了功勞全是他的,出生入死的功臣,不入閹黨,全部滾蛋。

傳聞二,魏公公會收稅,大明朝全靠他收的稅在撐著。

這個傳聞,從來隻有幾句話,沒有什麼具體的數據,那麼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萬曆四十六年,加征遼餉,全年稅賦收入總計伍佰貳拾萬零六十二兩;

啟年間,稅賦最高的一年為啟六年,加上遼餉,全年稅賦收入總計伍佰五十八萬七千四百二十兩;

崇禎四年,遼餉加至一分二厘,全年稅賦共計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

崇禎十年,再加剿餉,全年稅賦共計一千零八十一萬一千三百六十兩;

崇禎十二年,再加練餉,全年稅賦共計一千七百餘萬兩。

加剿餉、練餉,致下民窮財盡,而建奴、反賊未盡,這才是崇禎沒錢打仗的原因,不知道怎麼就傳成沒有魏忠賢,朝廷收不上稅了!

當然,這稅收不是魏忠賢的功勞,也不是東林黨的功勞,而是戶部的功勞,全國稅賦靠一個太監,實在是奇葩言論。

要是魏忠賢這麼無所不能,怎麼不見他去打後金,去打倭寇,躲在京城,憑借啟的寵信稱王稱霸,算是能耐?

還有一些更可笑傳聞

比如,曹化淳在崇禎借不到餉銀的時候魏忠賢好話,什麼“若魏公公在,當不至於此。”

這真是千古奇冤啊,曹化淳崇禎十二年二月就告老返鄉了,崇禎十七年他怎麼跑回皇宮跟崇禎皇帝這話?

又比如,李自成快打進來的時候,崇禎後悔了,給魏忠賢重修墳墓,這也不知道那本上寫出來的,反正任何史書上都沒有記載。

那會兒李自D要攻破京城了,崇禎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了,他會閑的蛋疼,出錢去給魏忠賢修墓?

隻能,捏造這個的人,腦洞夠大。

有一個傳聞,那就是啟對魏忠賢得評價,這個倒有可能是真的。

因為他一直信任魏忠賢,把魏忠賢當親信,所有國家大事都交給他處理,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倒也一點都不奇怪。

就算啟要死的時候,醒悟了,不信任魏忠賢了,他敢別的嗎?

那時候,整個皇宮,全是魏忠賢的爪牙,他敢對崇禎:“老弟啊,哥是給魏忠賢害死的,你一定要給我報仇啊。”

他敢這樣,那不是害崇禎嗎。

如果他這樣,估計史書會這樣記載:啟崩,其弟信王朱由檢憂傷過度,哭暈榻前,不治身亡!

總的來,啟用魏忠賢收拾東林黨,這個,沒錯,反正魏忠賢就是個痞子,不講道理,不要臉,秀才遇到兵,有理都不清,進士遇到痞子,那更沒辦法講道理,魏忠賢收拾東林黨,那是妥妥的。

但是,用一個鬥字不識的痞子去治國,那就,隻能,嗬嗬了。

當然,明朝究竟亡於誰手,這個不能妄下定論。

有災的原因,也有人禍的原因;

有黨爭的原因,也有貪腐的原因;

有土地兼並的原因,也有群臣無能的原因,等等等等。

如果硬要歸結於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些人,那就有失偏頗了。

這個鍋,崇禎表示不背,他至少是千古少有的勤勉皇帝,從不沉迷女色,也不貪圖享樂。

這個鍋,東林黨表示背不起,因為他們並沒有禍亂朝綱,黨爭也不是他們一黨挑起的。

這個鍋,魏忠賢其實也背不起,他隻是禍亂朝綱而已,至少他死的時候,明朝還沒有亡。

應該,魏忠賢隻是奏響了明末亂世的序曲,因為他亂搞一通之後,黨爭就完全變質了。

當初東林黨和浙黨、楚黨、齊黨黨爭的時候,至少表麵上大家還是比誰更正直,比誰更能幹,比誰更為國為民。

到了魏忠賢這裏,黨爭就變成了比誰更不擇手段,比誰更不要臉了!

當朝廷大臣都開始比誰更不擇手段,比誰更不要臉的時候,世道不亂,那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