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聞言,連忙拱手道:“多謝子虛先生指點,我回去之後會好好揣摩的。”
罷,他拿起曹化淳寫的兩張手稿,仔細吹幹,心折疊起來,慎重的放入懷中,隨即又命人進來收了筆墨紙硯。
待桌上收拾一空,張斌立馬大方的道:“先生喜歡吃什麼,隻管點,就當一點謝禮,可好?”
曹化淳聞言,也不客氣,直接點了幾個自己喜歡的菜。
張斌見菜不多,又讓王承恩點了幾個自己喜歡吃的,方才作罷。
大約一刻鍾之後,酒菜開始陸續端上來,在張斌的殷勤勸進下,曹化淳很快就喝了個微醺。
這個時候,張斌又開始聊起了兒時的趣事,主要是和幾位兄長一起玩耍時的回憶。
曹化淳果然十分的投入,跟張斌聊的不亦樂乎。
最後,曹化淳又酣暢淋漓的醉了,起去世的三哥和四哥,他甚至留下了熱淚,臨到走時,他嘴裏還一個勁地念叨著他的大哥和二哥。
第二次見麵就這樣結束了,經過這次之後,曹化淳已經把張斌當成了無話不的好朋友。
話,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能很快成為好友嗎?
如果是正常情況,自然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如果刻意為之,卻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交朋友也是有訣竅的,關鍵就在於投其所好。
比如,曹化淳,他敢把自己的字畫拿出來賣,自然對自己的書畫技藝極為自信,這個時候,張斌投其所好,虛心向他求教書畫技藝,兩人自然很快就有了共同語言,再加上他痛恨魏忠賢,懷念家中的兄弟,張斌都一一順著他的意思往下,兩人自然是越聊越投機。
當然,投其所好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
有的人,謙遜有禮,心懷寬廣,與人交流的時候,投其所好,自然而然,一點都不勉強。
有的人,橫蠻霸道,唯我獨尊,與人交流的時候,什麼都要爭個輸贏,讓這種人去投別人所好,那就難了。
所以,這個世界上,有的人相識滿下,到處都是朋友,有的人卻是人見人厭,一個談的來的朋友都找不到,這個不能怪別人,隻能在個人的性格上找原因。
像張斌,不管前世還是今生,都不是那種橫蠻霸道的人,就算不刻意為之,謙遜有禮,心懷寬廣,這些基本的素質還是有的,投其所好對他來一點都不勉強。
曹化淳這個人,怎麼呢,根據史料記載,他還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
他在崇禎朝的權力,可以,跟魏忠賢在啟朝的權力不相上下,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去迫害過一個人,至少,史料記載中,他做的都是好事!
當然,這樣一個人,做東廠提督的確有點不合適,因為,東廠,就是皇帝手裏的一把刀,皇帝想殺誰,他就得上去把人宰了,仁慈,對於一個東廠提督來,並不是一個好的品質。
不過,這個對於張斌來卻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不管曹化淳將來是什麼職位,張斌都希望他是一個好人,因為,跟好人做朋友總比跟壞人做朋友強。
如果曹化淳像魏忠賢那樣殘忍陰毒,張斌還真不一定敢去結交,王安、魏朝這樣對他有大恩的人,他都是害就害,自己如果跑去跟這種人結交卻又不同流合汙,分分鍾可能被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