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貞和熊廷弼一開始還隻是意氣之爭,這東林黨和閹黨一參合進來,這場經撫之爭的性質就變了,變成了你死我活的黨爭!
東林這邊有內閣在手,對兩人上奏的軍事行動計劃一般都偏向熊廷弼。
閹黨有兵部在手,所有兵力全部交給王化貞調派,一兵一卒都不給熊廷弼!
這就形成了一個怪現象,王化貞紙上談兵的傻帽計劃明明沒有經過內閣同意,但他手中卻有兵去執行;熊廷弼明顯更勝一籌的合理計劃經過內閣同意了,但他手中卻沒有一兵一卒去執行!
當然,這場爭鬥不可能永無休止的進行下去,東林黨又或閹黨最後肯定會孤注一擲,請啟出來聖裁,到底用熊廷弼還是用王化貞。
如果不出意外,啟應該會選擇熊廷弼,因為剛開始的時候,他聽信了閹黨的讒言把熊廷弼擼了,結果不到一個月時間沈陽和遼陽接連失守,遼東形勢變得糜爛不堪,他心中還是有一絲愧疚的,而且熊廷弼經驗明顯比王化貞老道,他提出的計劃明顯比王化貞合理,所以,他不大可能會選眼高手低的王化貞。
但是,這個時候卻偏偏出意外了!
不過,這個意外是件好事,而不是一件壞事。
這個意外就是鎮江大捷,遼東都司毛文龍竟然憑借不到兩百人拿下了遼東的邊防重鎮鎮江!
這下王化貞高興的都快瘋了,這毛文龍可是他派出去的,不過,他隻是命毛文龍在遼東沿海的島嶼騷擾,吸引建奴的兵力,沒想到這家夥竟然跑岸上去了,還把邊防重鎮鎮江給拿下了!
正是因為這個意外,王化貞抖起來了,毛文龍的成功好像全成了他的功勞,他那蹩腳的收複遼東計劃仿佛也成了英明無比的決策,他一通吹噓之後,直接給毛文龍請了個平遼總兵官,原本熊廷弼建議集結在登萊準備去金州騷擾建奴的兩萬人馬他也趁機請兵部劃歸毛文龍的麾下。
鎮江大捷對大明來的確是件好事,但是,對於熊廷弼和王化貞的經撫之爭來卻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王化貞趁此機會翻身了,毛文龍這一場大捷成了他吹噓的資本,他一通狂吹之後,熊廷弼閉嘴了,東林黨閉嘴了,他收複遼東的計劃終於可以開始實施了!
於是乎,他開始指揮人馬進駐遼河沿岸,並對海州城發起了進攻。
結果,他連攻了五次,僅有三千人馬駐守的海州城他硬是沒拿下來!
其實,這個也不能怪他,因為他能動用的人馬太少了,這會兒遼東總共才十餘萬人馬,毛文龍那裏就分去兩萬,遼河以西還有廣寧、錦州、寧遠、義州等城池,還有四十餘座堡壘,都需要派軍駐守,他能動用的人馬還不到兩萬,攻不下堅城海州也是正常的。
他這是屢戰屢敗,熊廷弼又在不停的上奏指責他盲目用兵,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眼看著鎮江大捷給他帶來的優勢就要被他自己消耗光了,怎麼辦呢?
他想出了一個瘋狂的計劃,那就是抽調廣寧附近的所有守軍,孤注一擲,全力進攻!
當然,如果他直接這樣內閣肯定不會同意,甚至兵部尚書張鳴鶴都不一定會同意,因為這樣做太冒險了,如果進攻海州的部隊被建奴擊潰了,那就是一潰千裏,整個遼東都會丟掉,因為他把後麵的守軍全部抽調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