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擁立、從龍之功逃不走,不妨就順著吳爭的意思唄。
於是,陳名夏率文武拜下齊呼,“王爺英明!”
“很好!”吳爭滿意地點點頭,“按既定方略,將人力、物力向浙東、福建沿海集結……就算最後無法全殲敵艦隊,那也得讓敵明白我之戰意、決心,令其心驚膽顫,從此不敢犯我沿海!”
“臣等遵命!”
……。
事實證明,華夏從來不缺少千裏馬。
兩千年來朝代更迭最主要的原因,絕不是什麼政令昏饋、官員貪弊,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一個好領導。
而當一個好領導其實也不難,隻要識好人、用好人,足矣。
譬如建興朝的議政王、吳王、大將軍吳爭閣下,他能用人,不拘一格。
施琅是個悶騷怪才,海戰術確實可獨樹一幟。
剛剛在澎湖打出一個大捷,那邊戰報剛送出,這邊就策劃起下一場大戰了。
為何這麼急?
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施琅吃過虧,他在鄭森手底下,但凡打一場勝仗,鄭森就會忌憚他,派心腹嫡係接替他。
雖然改投了吳爭,施琅也算揚眉吐氣了,成為了一支艦隊主將,可施琅心裏很明白,自己和張名振這種根正苗紅的不能比,甚至連同樣是半途出家的王一林也不能比,因為王一林與吳爭的交情比較深。
所以,施琅非常擔心,這封戰報送出之後,萬一吳爭也象鄭森一般,來個臨陣換將……嘖嘖,施琅情何以堪?
都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同一處跌倒的次數多了,那肯定不是傻子就是笨蛋。
施琅不想做傻子、笨蛋,於是在短短兩天之內,策劃了第二次海戰,而且,場麵更大、雙方參戰戰船更多,這是要一戰畢其功啊!
施琅在澎湖水域大勝,等於打通了向西,與金門的聯絡通道,更截住了還未完全撤至東藩島的鄭軍殘部,戰果不可謂不豐厚。
更重要的是,這場勝利,使得囤於東藩島南部,雙溪口至虎頭山一線的番人聯合艦隊,與新港仔以北的鄭森,暫時失去了聯絡。
而暫時失去遠距離偵察的番人聯合艦隊,對聞訊趕到的王一林水師一無所知,更無法支援正在被張名振炮擊的鄭森。
如此一來,施良手中的主力戰船,已經多達三百有餘,若算上中小戰船,數量高達六、七百,足以與敵人打一場勢均力敵的大戰了。
如果說施琅是個悶騷,為求戰功可以不顧一切,那麼,王一林與施琅就是難兄難弟。
這二人湊在一起,那真是幹柴遇到了烈火……一拍即合啊!
三日後,施琅率己部由澎湖水道大舉向東,南北向正麵列陣,這還不算,時不時漫無目的地打上幾炮,生怕克裏索恩不知道自己的到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