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當夜的戰況開始向陸地上四麵八方地傳開。
首先是福建、浙江,沿海的民眾開始沸騰起來了。
沸騰之勢,迅速向西漫延。
大將軍府得悉戰報,是在海戰結束後的次日午後。
吳爭愣了,不相信這是事實。
所有人都愣住了,他們不敢相信這是事實。
一夜之間,原本認為至少要僵持到和談的戰爭,就這麼結束了?
很顯然,到這個時候,沒有人再懷疑,對外海戰取勝的可能性。
但隨之而來的爭執,不,是爭吵,迅速將原本的狂喜心情,壓抑到了極點。
“必須嚴懲王一林!”
這個聲音,響徹整個杭州城。
包括陳名夏、張煌言在內的大部分官員,向吳爭上陳,參劾王一林違反軍令、肆意擅專,致使施琅水師幾乎全軍覆沒。
吳爭也愣了,這種水火兩重天的結局,讓吳爭有些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從北伐軍組建到三大水師組建,從來沒有承受過這樣的戰損。
施琅水師滿編大小戰船二百四十餘艘,將士五千六百餘人,至海戰結束,僅存戰船十七艘,大半是帶傷的,包括受傷者在內,幸存者一千出頭,這還是包括了王一林趕到後,從海麵中救起的落水者。
這場海戰,施琅水師等於是全沒了,相對聯合艦隊的戰損,二者相差並不大。
從這一點上說,此戰最多隻能算個慘勝。
吳爭內心確實是痛的,這一點勿容置疑。
組建三大水師,花了吳爭太多的精力和財力,如果沒有組建這三大水師,財政司的狀況不會迥迫至此。
但吳爭同樣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王一林的臨機應變,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正是王一林水師突然炮擊新港仔的鄭軍,那麼,這支鄭軍對張名振水師登陸的威脅,是相當巨大的。
也正是因為這點,吳爭遲疑起來,他此時也確實分不清楚,是該嚴懲王一林,還是應該為王一林請功。
大將軍府眾屬官,卻是因為憤怒,他們心中恪守的為官之道,被王一林的這番作為給顛覆了。
不遵上命,擅作主張,致使上官陷於險境,致使整支水師幾乎覆沒,這哪一條,足夠讓王一林萬劫不複。
而軍民的憤怒,是因為他們這些年習慣了勝利,驟然聽聞三大水師沒了一支,這種心理上的落差,讓他們下意識的將矛頭對準了始作俑者……王一林!
民眾不需要去考慮整個局勢,在他們心裏,王一林就是罪魁禍首,因為吳爭當時部署三大水師時,明確地任命施琅為三大水師臨時統帥。
也就是說,此戰之中,不管是王一林還是張名振,都是施琅的下屬。
可結果,王一林沒有遵從施琅的戰術命令,擅作主張令艦隊改向,這確實坐實了王一林的罪名。
吳爭心裏是不想懲治王一林的,至少,吳爭覺得不應該嚴懲。
所以,吳爭以東藩島戰局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宜臨陣換將為由,按住了諸僚屬官對王一要的參劾,下令讓陳勝所部和金華衛,迅速由王一林水師運送至東藩島北部,實施對東藩島的戰略總攻,第一目標為掃清北部鄭軍,然後向南掃蕩諸番在東藩島上的軍事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