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星
王三泓進城賣了一段時間肉餅,豬肉一漲價,便改行開了個壽衣店。
王三泓賣壽衣時愛說一句口頭禪:“爹娘擦屎刮尿把兒女拉扯大了,不容易,這最後一次消費,兒女們要盡點孝心。要把老人打發得舒舒服服、暖暖和和、安安然然、排排場場,使老人到那邊不寒磣。”
可別說,王三泓這句激將的話真管用,許多人本不打算買太貴的送老衣物,聽他這麼一說,有的好像恍然大悟,有的忙把寒酸的“小”掖起來,也不咋還價了,揀最好的送老服飾買。
王三泓因此發了大財。
送老衣這一套子東西都是有人專門送的,別的店不願要高檔、貴一點的,說那不好賣,王三泓卻專門要。王三泓不但專門要,而且還敢擱價錢,他的東西賣得比別人家的貴一大截子。同行都是眼氣的,說真是好漢子出嘴上,人家好嘴,就能多賺錢!
別人一誇獎,王三泓便有些洋洋得意。
王三泓發財的事傳到了家鄉。二哥來找他了。
二哥來找他,主要是向他要錢。他們姊妹六個,都成家後,怎麼贍養老人,達成了個協議:父親歸大姐養活,母親歸二哥養活,其他的人每個月各向老人拿出二十塊。王三泓進城這幾年,沒有給父母錢。起初他說是進城剛安置,各方麵都需要錢,自己連吃飯都緊張,大家便原諒了他。尤其是大姐、大姐夫,早就在這城裏做生意,手頭比較寬裕,父親跟著他們,就在旁邊,他們不僅不向王三泓要錢,還設法周濟他。但二哥就不同了。二哥在家種地,且子女多,為要個兒子,計劃生育沒少罰他款,所以,日子過得比較緊張,他對姊妹們給老人的這幾個錢很看重。
二哥來過幾回,王三泓都設法搪塞,不給二哥錢。
王三泓剛來時跟姐夫學了學炕肉餅,隨後也弄了個肉餅攤。攤子是個活攤,推個車,車上弄個半截大油桶,油桶上倒扣個大鍋,餅就在倒扣的鍋底炕,很慢,生意看著有點寒酸。那時候他一哭窮,二哥也就沒再強求。現在……
王三泓還在哭窮,說這生意紮本大,原先賣肉餅賺的幾個錢都投進去了,還轉借了一大圈子,到現在賬還沒還齊。你不信,可問問大姐,她的錢我還沒還。
二哥有些生氣,說大姐的錢你啥時候還過!虧你還是老小,以前母親最疼你,現在母親身體不好,一月二十塊錢的濟都得你不了!你現在生意做這麼大,還說沒錢,你這個人呀!
二哥嘟嘟囔囔著走了。
王三泓則有些暗暗得意:“哼,你們還知道我是老小哇!你們當哥哥姐姐的就應該給老人多出點嘛!我這生意做得容易嗎?”
壽衣店這生意幹著不累,但就是太纏人,晝夜不關門,24小時營業。親人半夜死了,趁身上還有體溫,骨節能活動,就趕快買送老衣穿上,所以無論多晚,都有人上門來買東西的。王三泓兩口子忙不過來,於是便雇了個小夥計,仨人總算把門麵撐起來了。
這一天後半夜,王三泓和小夥計正在值班,突然來了兩個年輕人,說要買壽衣。王三泓一看生意來了,連忙一邊介紹,一邊又說開了那句“最後消費”的口頭禪。
兩個年輕人好像特別有錢似的,一聽他這話,便說把你最高檔的東西拿出來。
王三泓一看財神爺到了,不敢怠慢,連忙和小夥計翻箱倒櫃,把進的一套最好的壽衣、鋪蓋翻出來了。這套東西進回來後,他僅在門口的招牌上作了介紹,沒往外擺放,怕招灰,變陳變舊,不好賣。
兩個小夥子捧著衣物,左看看,右瞧瞧,端詳了半天,說:“這東西好在了哪裏?”
王三泓說:“這是目前市麵最好、最流行的棉混紡加膜料。你看這質地多厚實,麵上多柔和。這上麵加了一層軟膜呢!”
兩個年輕人仔細在衣物麵上摩挲了摩挲,道:“好,就要這一套,多少錢?”
“一千六。”
“這麼貴?”
“還貴呀,我這隻是個保本價。”確實,王三泓這套僅加了一倍的價錢,因這東西太貴了。
兩個年輕人小聲嘀嘀咕咕商量了一通,一致說:“好,就要這一套。另外,再要一個上好的骨灰盒。”
王三泓拿骨灰盒的時候,心裏算了一筆賬,不由暗暗竊喜,這一家夥就能賺他千把塊,真是財神爺到了!
兩個小夥子把東西拿到了路邊的出租車上。
王三泓跟出來收錢。
兩個小夥子說:“有人付錢。”說著擊了三聲掌。
一個人從一邊的小胡同裏走出來了,頭上勒著白孝。
王三泓一看是二哥。
二哥哭著說:“咱媽老病又犯了,剛拉到這裏的醫院就不行了,現在急救室裏躺著。這壽衣就是給她弄的。這倆小夥兒是咱舅的孫子,你可能已不認得了。多虧他倆幫忙,才把咱媽弄到這裏呀!”
王三泓一下子驚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