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秦朝文字(1 / 2)

我定眼一看,那些古老的文字接觸我的皮膚之後,一股莫名的滄桑感傳來,像隱藏在遙遠的時空裏久未發現,等待著有緣人揭開它的麵紗。它是寂寞的,我想,不然也不會讓我真切的體會到那種莫名的熟悉感,那種冰冷至極的溫度,雖抵不過冰箱,但也瞬間像蛇毒一樣侵襲我整條胳膊,它突然變得僵硬。我知道,那是它太孤單太寂寞了,所以想立刻竊取我的溫暖,不讓我離開。

說來慚愧,因爸爸常年是搞考古這一塊,從小講講這個,說說那個,我雖然沒怎麼學習,媽媽也覺得那是不務正業,但耳濡目染的,一些朝代的文字於我來說還是司空見慣。

我專注於一些生僻的文字,雖然達不到完全認識的程度,但例如樓蘭古國和西夏文明,甚至具有悠久曆史的秦漢古文字,大致能看個明白。像我們麵前看到的這一塊,是很明顯的秦代象征,秦代的文字多刻於瓦當之上(瓦當,又稱“瓦擋”或“瓦頭”),屬於當時貴族和統治階級時尚流行的一種,其上刻有特殊的紋飾,其中最以龍紋、虎紋、朱雀文和玄武瓦當為主,不但美觀大方,形象生動活潑,且構思精巧。紋路在圓形或半圓形的畫麵之中,文字的合理擺布,疏密得當,安排合理。不幸的是,它們大多都已失傳,我國最早開始收集此類寶物在明清時期,至今像隨便這樣一塊的東西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

我一看那青石上邊的文字,就知道那是玄武瓦當,玄武瓦當珍貴,製作技藝高超,古代傳聞具有避邪的作用,多用於貴族死後的“陰棺”之中,那青石上一個瓦麵構圖為烏龜爬伏姿態,蛇彎曲盤繞著蛇身,使呆笨的龜與靈敏的蛇成為龜蛇合體。這樣一來是多餘的空間參差錯落,使得整個畫麵緊湊而不呆滯,顯得活靈活現。

“啥?秦朝的字,我就知道不一般,那上邊說了什麼?”二哥抖了抖身上的土屑,弓著身子湊上前來。

那石板上的文字像是經由某種排序而成,我推敲了半天才逐漸找到一些規律,一般古代的文字自右向左,豎排作傳,可這個刻字的工匠愣是用了一種類似橢圓的排字方式,一圈又一圈往內敘述,驚歎之餘,才知道,這是生前一個叫“桓”的人,描述了自己親眼見證的一場慘絕人寰的殺戮,而落款更為吃驚,提名儒家。

真是奇怪,二哥聽了之後直搖頭,說一個人死了就死了,還非要留什麼事件,這墓葬的碑文不應該是什麼主人生前的曆程麼?如果有了輝煌的事跡、重大的功勳,或者一些未能了了的遺願,那也應該請人做個標誌的銘文才對。可這上邊偏偏寫了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著實令人不解。可誰不想自己的名聲遺留青史、流傳萬代呢?二哥的疑惑不無道理。

“儒家,儒家,會不會...是焚書坑儒?”我仔細推敲著,二哥一聽什麼坑什麼書的,立馬插上了嘴兒:“這是哪個朝代的?”

我和師爺一陣大笑,二哥卻始終摸不到頭腦,在他看來,自己那些又是簡陋又是混亂的知識係統裏,肯定是出了什麼亂子,他見不得我得瑟的樣子,便伸出手來朝著自個兒脖子作自殺狀。

我頓了頓,看到二哥不明白,師爺那家夥悶在角落裏也不說話,索性搬出自己那點兒底子,略微詳細跟他簡單講了講。其實,這事大夥兒都聽過,也沒什麼好說的,隻不過有人說起來稍稍詳細罷了。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人事件。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至於結果,統治者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大大削弱了他們的統治,繼修築萬裏長城之後,天下怨聲載道,傷國傷民,已經逐漸走向統治後期。焚書坑儒之後,儒家勢力大大減弱,門徒死的死,傷的傷,但據說仍有一批弟子有幸逃走,隻是去向不明,如果我們麵前這方古墓是儒家後嗣所造的話,那也不無可能。”

二哥聽得癡迷,一邊點點頭,一邊沉思著,仿佛一下子掉入了曆史茫茫的深淵中,他覺得自己成為了那次事件的主角,是最慘痛的受害者,是眾多受迫害的儒家弟子之一,深深為他們打抱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