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
江慧嘉認同這一句話,並且認為,這句話的真正意義並不是人隻要吃飽穿暖就一定會講究禮儀榮辱。WwW COM
而是,要想人能講究禮儀榮辱,先你要讓他吃飽穿暖。
就像街頭的乞丐,亂世的災民,一個饅頭可能引哄搶,但你要是能拿出十個饅頭、百個饅頭,甚至是成千上萬個能讓所有人都吃飽的饅頭,他們還會急躁得哄搶嗎?
最重要的是,你如果有辦法讓所有人都憑借自己的能力創造自己的饅頭,那又還會有幾個人願意為了爭搶別人手中的饅頭,而與別人打個頭破血流呢?
先使人吃飽穿暖,有穩定生活,而後使人明辨禮儀榮辱,這是大概就是古代文人對於文明社會的最質樸構想。
騾車軲轆轆地從鄉間土路駛過,漸漸轉入另一邊的大道。
江慧嘉沒有再深問宋熠真正的理想是什麼,是理智又大胸懷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下?還是不論如何都一定要達成目的,大無畏大氣魄的雖千萬人吾往矣?
她又問了另一個問題:“三郎,前頭那村子裏也並不是沒有旁人,為何那兩個婦人打架時卻不見有人來勸架呢?”
因為後來灰衣婦人哭訴“外鄉人打人”的時候,明顯就有很多分散在不遠處的村民聽到動靜,立時往這邊圍了過來。
所以江慧嘉才有此一問。
“在當年的青山村,這樣的架,一般人也是不勸的。”宋熠道,“鄉下婦人打架,一般勸架的都討不到好。況且,此等事情在當地原就稀鬆平常,有什麼好勸的?”
一句“原就稀鬆平常”,道盡了多少現實的無奈。
古代山清水秀,大部分東西都可以算得上是純然無汙染,但你要真以為這裏是養生的好地方,那就大錯特錯了。
白居易寫《賣炭翁》,聶夷中寫《詠田家》,張俞寫《蠶婦》,分分鍾告訴你,古代平民的日子有多不好過。
當然,江慧嘉從前生活過的現代社會也沒下大同,這個就不好深想了。
車行蕭蕭,入城鎮,過鄉村。
從荊湖南路,到江南西路,到江南東路,到兩浙路。
又從冬到春,從春到夏。
看過了飛雪綿綿,品過了春雨霏霏,見過了什麼叫做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也體味過了春花嬌豔,夏花繁華。
越是往東去,一時一地風物的不同就越明顯。
雖然同屬江南道,但與荊湖南路不同,江南東西兩路和兩浙路的“江南風味”明顯是要更濃鬱得多。
或者江南東西兩路和兩浙路一帶,才更符合傳統意義上的“江南”。
荊湖南路古為荊楚南境,當地多有少數民族,當地人甚至還有被中原正統蔑之為楚蠻的。
時至大靖朝,荊湖南路當然不再屬於南蠻境,反而文化昌盛,經濟達。如今也被歸入江南道,算是教化之地。
不過西江南與東江南,區別仍舊是十分明顯的。
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有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