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6年暑期的一天下午,孩兒鬧著要出去遊玩,那時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我便向鄰居借了幾根蘆柴魚竿,帶著小孩徒步走了半個鍾頭來到臨江的沙洲圩,找了一條無人看管的小溝釣起魚來了。這溝隻有3~4米寬,水麵上稀疏地躺著幾片荷葉,溝旁茭白細長的葉子在風中飄蕩。在這遠離村舍的地方已看不到周圍有什麼建築物,隻有一排排蔥綠的大樹和稻田,極目遠眺,南京城東北角上屹立著巍巍鍾山,逶迤的將軍山守衛在東南方,在陽光的照映下,綠的碧綠,藍的翠藍,灰的銀灰,濃淡有致,層次分明。我們在這兒恍惚進入了恬靜的夢鄉。就在毫不經意之時,浮子在遊動,我迅速提起魚竿,居然釣到一條三兩重的大鯽魚!釣到魚後那種感覺讓我興奮不已,久久沉浸在不能自拔的陶醉之中。從此,我就開始了釣魚的生涯,郊遊與垂釣同樂,縱然有時釣魚毫無所獲,也能飽嚐大自然的旖旎風光。於是垂釣成了我的主要娛樂方式,每次外出很少與上次地點相同。我住在妻子廠區的宿舍裏,與周圍鄰居不在同一天休息,外出時都是孤家寡人,每次垂釣能釣到0.5千克魚就是豐收了,多年來的最高記錄才1千克多。鄰居一到廠休息日都能結伴而行,垂釣回來時雖也有跑空的時候,但總比我釣得多。那時我以為他們跑得遠,或者在家魚塘釣,也就不以為然。退休之後我才有機會與他們同行,這才漸漸發現他們確實技高一籌。其中有位吳師傅是垂釣高手,常在釣魚比賽中獲獎。於是,我拜他為師,常常有一起討教釣技。他不善言辭,但話語中卻充滿了求索的趣味。他在講述以往垂釣的範例時,語調平靜,更多的是分析與追索事件發生的原因,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我愛記釣魚日記,把這些交談內容一一記錄下來了。為了讓廣大釣魚迷也能分享這些經驗與教訓,特將記錄加以整理與分類,並以交談的方式呈獻給大家。垂釣的成敗,從客觀上看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下麵的對話便從不同季節中如何正確選擇恰當的垂釣時機和適宜的水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