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頭上,一部《欲室飄流》又讓人大跌眼鏡。還是以怪異的變態見長,這樣的片子引起轟動不是沒有理由,它很藝術、很詭異,但這樣的電影絕對不該是主流電影,不能代言韓國電影的整體素質。畢竟,它有捉襟見肘的地方,畫麵固然優美,但絕對的低成本,多少可以想象得出來,它不是以偶像主流產品的身份問世的。世界趨同的背景下,每一個國家吸取的養料都大同小異。我就不覺得這個電影本身有什麼過人之處,相反,它宣揚的那種變異感受倒是能讓人思索這個國家近年來的品味轉變方向。
市場
不久前,兩百位資深台灣藝人走上台北街頭,參加演藝工會發起的反韓抗日、爭取工作和生存權大遊行,這是近年來台灣演藝界規模最大的抗爭行動。八十二歲的葛香亭、七十三歲的李行、坐輪椅的唐文傑、患帕森金氏症的宋存壽、兩眼幾乎看不見的胡祥評等都出現在遊行隊伍中。秦慧珠抗議道:8點檔看韓劇、日劇、大陸劇、港劇,就連一個韓國變性人來台都大受歡迎,台灣藝人隻有喝西北風。內地觀眾熟悉的李立群,盡管車禍傷及腰椎,依然堅持走完全程,他說:“台灣演藝生態太差,大家隻有團結一條路可走。”
導致台灣演員工會上街遊行的導火索,是一部叫做《玻璃鞋》的韓劇。這部由韓國SBS電視台拍攝的熱門電視劇開台灣無線電視台黃金8點檔首播韓劇的先河。華視也不甘示弱,緊隨台視之後,播出韓劇《冬日戀歌》。無線電視台去年向演員工會所作的不再播出韓劇的承諾,就此不複存在。購買在韓國尚未播完的電視劇,並與韓國幾乎同步播出,在台灣也還是第一次。台視的解釋是:因為觀眾熱愛韓劇。所以提前了播放日期。《玻璃鞋》播出後,收視率保持在4點。為了掀起《玻璃鞋》收視熱潮,台視還舉辦活動,在島內尋找和劇中女主角相似的人。
韓劇在台灣也經過了一段默默的播種期,直到中視播出的《火花》引起了媒體的注意,才成為韓劇翻身的轉折點,《藍色生死戀》更使得韓劇熱達到沸點,創下八大電視台播放韓劇以來的最高收視’率,雖然多次重播,收視率依然獨占鼇頭。
由於拍片的成本總是高於購片的費用,既有風險,收視率又沒有絕對的保障。於是,在多家電視台爭搶韓劇的情況下,韓劇的價格一路攀升,從最初的一集幾百美元,飆升到目前的一集最高一萬美元。僅靠出售海外版權,韓劇就賺得盆滿缽滿。被台視以二十四萬美元(約三億二千萬韓元)購買了播放權的《玻璃鞋》,平均每集以六千美元成交。由於此前出現在台灣的韓劇大都在十六至二十集,四十集《玻璃鞋》的購買價格算得上台灣創紀錄的高價。
在台灣,哈韓哈得很厲害。背後其實顯示出來的是台灣本土娛樂業界的衰落。加上新鮮、美豔的臉孔轟炸式播出,哈韓風的前因其實是青年無所關注,後果則是惡性循環,使台灣的演藝圈遭受更大的打擊。
韓國青年打扮誇張,一度風行於港台地區、日本和中國內陸。因為這種誇張,是對生活原貌的極大“反抗”,所以才會受到跟隨。而韓國誇張的風格,其中有太多“舶來品”的痕跡,黑人音樂、街舞服飾、日本cosplay視覺係……所謂是魚龍混雜,跟隨其後的人,並不去深究自己究竟跟的不過是舶來品、再倒手舶來品的東西。少年需要最大限度地凸現自己,這才讓這種誇張造型有眾多Fans。
哈的才不是“韓”產的個性呢。隻是一種混雜盲目的需要。因此而盲目崇拜韓國,真好比是緣木求魚。
流行的未必是進步的。就這麼簡單。
(本文相關新聞素材來自SINA網新聞專題)
(小雨)
一個締造神話的高麗男人
《漢陽經濟商業》2002/08/05封麵故事:一個男人的企業股票將會狂賣。
標題:藝人裴勇俊,韓國演藝界“下金蛋的鵝”
副標題:一個男人的企業股票狂賣,會讓其他許多大型家族企業眼紅
一個工作的人與他的企業並不相幹,但假如這個人本身就是企業股票,誰會是他的老板?他會屬於企業,還是屬於自己?
安靜沉默的外表下潛藏了一個充滿夢想與雄心的男人——如果要充分表達企業股票“裴勇俊”背後的成功意義,這會是個適當的形容詞嗎?韓國藝人裴勇俊先生(三十歲),是個在演藝界中一年隻以一種形式——電視劇演出的知名演員。
勇俊先生評論自己在表演藝術領域裏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對實際拍攝前的每個計劃做好完全準備。“我第一次登台演出時,影迷很喜歡我的笑容和外形。但現在想起來,我的要點就是在進行計劃中實際選角與拍攝之前,有足夠的準備。我常常認真研究劇本的每一個層麵,然後在短時間內很快地準備某些東西。”一麵做準備的同時,他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而現在攝影也成為他一輩子的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