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趨勢:新經典俗語(1)(2 / 3)

將××進行到底

最初聽到這話是“263”的廣告語“將上網進行到底”,不知道是發源地還是中轉站,好像以前聽有英雄誌士豪邁地喊過幾嗓子:將革命進行到底!上網對中國人來說,肯定是一場革命,這口號沒錯。盡管像無數優秀的廣告詞都逃脫不掉被無情無創意地抄襲一樣,那幫人喊出來的聲音大同小異:將無線進行到底!將電子商務進行到底!這句話後來也用到人民內部鬥爭裏麵了:一個.com公司的人事經理鄭重宣布:將工資下調進行到底!員工們則一致高呼:將不同意就是不同煮講行到底!

一個都不能少

老謀子肯定樂得嘴都合不上了,要像周星馳在《九品芝麻官》裏那樣,靠用手推動下頷才能完成咀嚼過程。“網站、籃球:一個都不能少”:“三種‘辦公環境’,一個都不能少”……這是IT業界的絕妙的文章;完美的商業計劃、雄厚的資金後盾、百裏挑一的人才、精幹的管理隊伍,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經驗之談。帥哥、別墅、靚車、金燦燦的首飾、華貴的衣服、始終不渝的愛情、一以貫之的溫柔,一個都不能少,這是現在許多女孩嚴格的擇偶標準,也是一些年過半百的美女還沒嫁出去的原因。順便說一句,咱家前天打了輛黑車從中關村到首體,司機要俺三十元錢,隻是一輛夏利,還沒有堵車,俺覺得虧得慌,就用商量的口氣問:“二十行不行?”那司機長得特像成奎安,一字一句地表明了堅定不移的立場:一個都不能少。我就被嚇壞了,趕緊排出三十大洋,恭恭敬敬地遞過去。

讓××××來得更猛烈些吧

小時候學語文,對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記得住的也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一句了。看來大家都是一樣的,被這句話中所包含的大無畏精神所震懾、所鼓舞。被人群毆的時候,隻在心裏默默地念道:讓拳頭和腳子來得更猛烈些吧!看小爺日後怎麼收拾你!所以在看到“讓納指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吧”、“讓裁員來得更猛烈些吧”之類的文章,也不禁佩服得五體投地,與我心有戚戚焉。隻盼不會像我一樣窩囊或者背時,到現在都沒機會報仇。

可以說不

大概是改編自《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吧。國產軟件何時可以說不?風險投資,請不要對我說“不”。“不”這個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說好多遍。但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麵對一些特定的人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否定是需要勇氣、需要資本的。無數革命誌士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說出的那個“不”字,往往都是以生命為代價。可現在,尤其是在中國IT圈子(更別提國產軟件了)裏,你什麼時候大大方方毫無顧慮地說一聲“不”呢?所以說:革命遠未成功,同誌還須努力。這個“不”字,要在適當的時候才能說出來,說得如雷貫耳。

××與××,不得不說的故事(秘密)

從中國富姐身上出來的段子。原初的意思在眾口相傳的過程中一直被保留著,用於揭發隱私事件或誹謗、告密,甚是難得。隻是猛小蛇的女朋友佳佳的那篇《我與小蛇:不得不說的故事》例外,一腔柔柔的情拳拳的意,盡在字裏行間。其他的盡是用於貶毀或自抬身價之詞,近來在裁員之風中,更有擴大化傾向,如“我與ChinaRen,不得不說的故事”,“我和TOM,不得不說的故事”,用於抖落老東家的不是。

我在××的時候

出自錢鍾書老先生的奇小說《圍城》,記不清是哪個人物了,一開口就是“兄弟在英國的時候”。無獨有偶,張朝陽也好說類似的話。有一次去北京廣播學院作秀他遲到了,匆匆忙忙上了主席台,一清嗓子,下麵很給人留麵子的大學生們就低低地替他道開場白:“我在美國的時候。”不料張老哥開口卻是一句彬彬有禮的“對不起,我遲到了”,讓大學生們備感意外。但更意外的是張老哥對於遲到的歉意一閃而過,接下來便神采飛揚,好像是想起了恩師尼葛洛龐帝的諄諄教誨:“我在美國的時候……”大學生們於是連笑也沒笑出聲來。不單是張老哥一個。現下互聯網企業的CEO們,不是從矽穀出來的,就是從哈佛MBA畢業的,多道幾句自己的曆史,回憶起自己的經驗來,根本無可厚非。同時也勸諸位,也一定要練熟了這句話,把自己的過去好好總結出好些個閃光點來,以便用來做自我推銷。總結不出來就得編了,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比如說,我在中關村的時候,經常與四通的段某某花前月下;我在香港的時候,經常與電影演員周某發剪燈夜話;我在北大的時候,那個寫程序的王選什麼的,老來向我請教問題,等等。這不,前些日子我就聽一個CEO向我傾訴:我剛上班的時候,前麵坐的是嚴援朝,後麵坐的是王誌東……這咱是沒機會考證了,隻能用崇拜的眼神,緊盯著他不停歙動的薄薄的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