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一、《滄桑散記》選編的是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所寫的部分中短篇小說、隨筆、散記、時評、報告文學以及名人專訪等百餘篇,內容比較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多數文章已在報刊發表,故隻能像綜刊那樣隨意編排,難成體係。總的表達“文以載道”、點點滴滴的人生感悟。自強、自信、堅韌、勇敢、智慧,對善的賞識、對惡的抗爭和陽光下的詼諧歡樂是多數文章的亮點。本書麵向蒼生百姓、弱勢群體,啟迪人們人至窮途末路該如何超越,因為我有這樣的滄桑,才有這樣的散記。

二、我是個78歲的老人,早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1957年反右時,我曾為魯迅先生的戰友、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中國作協黨組書記、《文藝報》主編馮雪峰同誌被錯劃右派辯護而受到株連,下放來到《寧夏日報》。由於有了上述的“前科”,自此,我便曆經了“雙反”“四清”“文革”等多個運動的磨難,直至1982年我年屆“知天命”,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黨組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協同落實政策,才歸隊到寧夏文聯《朔方》文學月刊社工作,任評論編輯組長、副編審,至1994年63歲退休。

三、應當說,我是個不幸人中的幸者。而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我的青春年華已被耽誤,退休後空空落落。我先聯係了一家工廠,後又到兩家報社打工,重新操筆寫作至今,曾登廣告為愛好文學的青年義務看稿,72歲後相繼出版長篇小說《咀嚼荒謬》《總是會有夢》。

有記者問我,何以會有這麼大的心勁?真的,我就是想學雷鋒,做個合格的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我拒絕無所事事,空虛度日,日夜都想拉住已被耽誤的時間尾巴,沒有別的辦法,隻好爭取老來多做一點好事、實事,以便對得住自己,也好對黨和人民有個交代。

四、在我想要出版第三部書《滄桑散記》時,管錢的老伴聽說我出書要幾萬元,她嚇著了,給我算了一筆賬——節儉度日少說也得再過三四年,還得保證無病無災,都老老的了,可能嗎?她要我別再做出書的夢了。她像哄小孩似的對我做了一兩次政治思想工作。可文學事業卻是我一生的酷愛和追求,猶若吸毒,要戒極難。不知何故,我也很奇怪,反而覺得自己老了思路更為開闊暢通。我答應老伴不出書,但我要拉住時間尾巴的思想未變。我覺得光是坐等老去太奢侈了,當生命走向盡頭行將就木,那不需要排隊等待,而活著總該做一些我該做的事。老伴終於被我說服。

五、一個好心的老板同情我,向我伸過來一雙厚重溫暖的手,他答應給我出書的資金支持。這個好人讓我想起了當年的好人馮雪峰,馮是我生命危難迷惘時光照我前行的一盞明燈。如今,是這位好人的光照才使《滄桑散記》的出版有了著落。我不知道該如何感激他、報答他。我隻能癡癡地看著他,終生銘刻在心,為他祝福直至永遠。

同時,我還要感謝關心和支持我工作的許多領導和許多幫助過我的編輯記者朋友。寫書出書是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光靠我寫,寫到最後也隻是一堆廢紙。隻有生過孩子的母親才知生命誕生時的樂與痛,也隻有甘於寂寞、勤奮寫作的作者才知出書的貴與重。我珍惜友情,珍惜精神生活。

我衷心祝願我的朋友快樂幸福,好人一生平安!

作者

2010年1月1日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