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於鄉野,不安貧賤(1 / 2)

在黑龍江省的版圖上,離牡丹江和綏化都不太遠的黑龍江省中部,有一個克東縣,它因位於克山縣之東而得名。克東縣地處小興安嶺與鬆嫩平原過渡帶,地勢起伏,自然資源豐富,是黑龍江省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盡管這樣,克東縣仍然是名不見經傳、地不載方誌的貧困縣。直到馬德的出現,克東縣才在一夜之間,傳遍了黑龍江省,傳遍了全國。

克東縣出名,是因為從克東縣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裏,走出了以新中國最大賣官案出名的馬德。

馬德1949年11月出生在克東縣乾豐鎮的一個貧農家庭,貧困的家庭並沒有給予他溫暖和幸福。馬德兄妹8人,父親和母親都是老實厚道、本本分分的農民,他的家境用4個字就完全概括--“饑寒交迫”。

因為家境貧寒,加上孩子們一天天地長大,馬德家已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貧寒家庭百事哀,馬德10多歲時母親去世。馬德的父親馬殿閣30多歲就開始有病,一家9口人,吃了上頓就沒有下頓,馬殿閣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

馬德的哥哥們,下學之後總是幫父親下地幹活,忙活家務。可馬德當時隻有七八歲,肩不能擔、手不能提,而且一下課總是抱著書本看,家務事也不做,難免遭到父親的白眼,父親有時不讓吃飽飯,甚至把他攆到外麵罰站,一站就是小半天。馬德上學後,父親告訴他,從今以後各種學雜費家裏隻拿出一半,剩餘的全由馬德自己負責。此時,馬德才八九歲,他上哪兒去借?上哪兒去討?

沒辦法,馬德隻好利用放學後的時間撿破爛和廢銅爛鐵到收購站去賣,或者村前村後揀糞肥,以此換來微薄的學雜費。

馬德利用放學後的時間一邊放豬,一邊打豬草。有一次,豬跑了,馬德提著鐮刀奮力去追,他剛一邁步,手中的鐮刀隨即就掉了下來。借著慣力,他的腳踢到了鐮刀的刀刃上了。隻聽他“哎呀”一聲,鮮血立即從他的腳趾縫裏流淌出來。他顧不得疼痛,急忙將破衣服撕下一個布條,快速地包好。然後才一瘸一拐回到家中。至今,馬德的腳趾還留有畸形的殘疾。

馬德小時候最重要的記憶就是挨打,最厲害的一次是他被父親打得離家出走。那一次,馬德跑到他的一位親戚家,在親戚家足足住了一個月才被父母找回家。

從小飽經貧窮之苦的馬德,和近年來落馬的其他貪官,如成克傑、胡長清、馬向東酷似,都是經曆過艱苦環境的掙紮,在奮鬥中崛起。與此同時,和貧窮與生俱來的節儉,甚至是吝嗇,曾長期地伴隨著馬德。

馬德跨入中學時代起,文革開始了。當時,馬德正在克東縣第三中學讀書,全國正掀起“革命大串聯”。馬德便與同班幾名要好的同學溝通到北京串聯。第二天,他們就舉著紅旗,背著行李,唱著歌曲,雄糾糾氣昂昂地向哈爾濱方向徒步行軍,愣是步行到了哈爾濱,然後從哈爾濱火車站登車,來到了祖國的心髒北京,接受了毛澤東主席的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