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人都把王小石當作貪官,這實在是高抬了他,他隻不過是一個掮客而已。
中國證監會副處級調研員王小石在錯誤的場合,張羅著跟幾個錯誤的人吃了一頓錯誤的飯,把自己吃進了監獄,也吃出了名,吃出了中國證監會官員犯罪的一個名案。
其實王小石張羅著吃錯飯不是毛病,他的毛病是吃飯的時候給別人拉了皮條,並伸手拿了他認為該拿、法律卻早已經規定不該拿的錢。
當然,人們之所以那麼關注王小石受賄案,不僅僅因為他是證監會的一名官員,而是王小石案考驗著中國證券市場的執法環境,人們希望通過對王小石的審判,能夠推動中國法律對證券市場的執法力度。
更多的人關注王小石,是因為媒體把王小石這塊小小的石頭,膨化成一座橫亙在中國證券市場的高山。其實,王小石哪有這等本事,他不可能影響中國上市公司操作規則,他隻不過是一個貪小便宜的證券掮客,利用上市公司操作的潛規則獲得一點小利而已。更形象一點說,王小石頂多是在證券大鱷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之後,在狼藉的杯盤之間,撿來三杯兩盞殘羹剩酒吃吃的小泥鰍。
至於大家普遍認為王小石是中國證監會第一個倒下的官員,以及他給中國證券市場帶來多大災難,或者最起碼王小石是那粒壞了一鍋湯的老鼠屎,等等這些對於王小石的看法,其實是一些媒體在傳遞過程中對王小石的一個誤讀。可以這樣說,正是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甚至把王小石的能量有意無意間誇大了,好像他在中國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運作過程中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一般,這種對於王小石犯罪能力的浮誇,最終把王小石妖魔化了。
撩開麵紗,王小石孤僻寡語
王小石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父母都從事黨政工作,王小石有3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他在家裏排行第四,所以父母都叫王小石“小四”。
王小石1982年中學畢業後,接母親的班進入北京市變壓器廠工作。1984年王小石考入北京經濟學院,也就是現在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1988年7月畢業被分配到國家專利局工作時,王小石已經27歲。在學校裏,王小石的年齡偏大,又沉默寡言為人寬厚,所以大家都把他當作“老大哥”。
認識王小石的人都認為他很實在,但少與人溝通。王小石因為少言寡語而被認為性格孤僻,據有關報道稱在與親友的相處中,他跟幾個哥哥和妹妹相處得都不好,尤其是結婚後,他跟家裏也不常來往。
也許是與人相處困難的原因,1994年王小石離開國家專利局,到中國證監會工作。
有一件事至今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王小石的妹妹大學畢業後到一家證券公司工作,這家公司的領導聽說她的哥哥在證監會任職,就派人和王小石的妹妹到證監會拜望王小石,希望通過王小石加強與證監會的聯係。但在王小石的辦公室裏,王小石對妹妹和同事的到來表現得非常冷淡,甚至讓妹妹有些下不了台。之後,王小石的妹妹離開了那家證券公司。
對家人如此淡漠的王小石,給親人們留下了架子大,性格孤僻的印象。但在外界,依然沉默寡言的王小石性格中,卻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為人共知,就是對朋友非常好,講義氣。
認識王小石的人都認為他為人實在,這也許是他很少與人打交道,所以別人才會這樣評價他。很多人認為,可能是他在大家庭中找不到感情的承載,因此轉而向朋友尋求,反過來又為朋友做了違法的事情。但遺憾的是,事發後這些朋友也都消失了。
在中國證監會,王小石因為性格內向的原因,也是一個不顯山露水的人,在仕途上也很平淡,直到案發前依然是個副處級幹部。在中國證監會係統,廳局級官員為數不少,處級幹部所占比例也非常大,而王小石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幹部而已,並不像媒體上廣泛認為王小石能夠呼風喚雨那樣神通。
王小石不過是中國證監會裏一顆毫不起眼的小棋子而已,隻是他這顆被淘汰出局的小棋子從棋盤上掉在了地上,並且叮叮當當在地上跳了幾下,發出一連串清脆的響聲,才引起對弈者和觀弈者的共同重視而已。其實在整個中國證券市場的棋局中,王小石這顆小棋子,實在是無足輕重。
那麼,應該怎麼看王小石呢?
其實,他隻不過是一個拿人錢財,替人牽線,最終從錢眼裏掉進法網裏的小人物而已。王小石的犯罪應該歸罪於他個人的貪心,而不能全部歸罪於公司上市過程的不規範。別人常在河邊走都沒有濕鞋,王小石的腳要是不試探著往水裏邁一下,他怎麼就掉進水溝裏去了呢?
王小石之所以淪落成罪犯,當然與他個人的貪欲有關,同時很大程度上跟他所在的環境有關。他所在的部門“權力大得讓人眼紅”,在那裏工作最火,也最容易出事。
眾所周知,由於掌握著公司上市的“生殺大權”,眾多等待上市的公司都緊盯著王小石所在的中國證監會發行部,隻要有機會接觸王小石這樣的人,很多公司就不惜重金,全力以赴“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