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退隱封劍(1 / 2)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一首終南山是盛唐詩人王摩詰所書。詩中所言的終南山位於秦嶺山脈,乃天下有名的仙都福地。自周康王年間星象學者尹喜結草為樓,觀星望氣伊始。一日紫氣東來,雲蒸霧繞,道祖李耳騎牛登樓,口授《道德經》五千餘字。尹喜心有所悟,得證大道,便是後來的文始真人。其所結樓觀也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揚名海外。

唐朝年間,高祖李淵尊崇道教,大建樓觀道宇,在尹喜結樓之處造了宗聖宮,紫雲衍氣樓,景陽樓等大批建築。其後,曆代當政者時加修葺,因此終南廟宇香客如雲,好生興旺。

到了南宋年間,武林中出了位蓋世奇才,姓王名重陽,那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全真教祖師。王重陽一身抱負遠大,全心致力於抗金大業,可惜時乖命蹇,造物弄人。他空有滿腔豪氣,卻處處掣肘,所率義軍接連敗北,最後不得已含恨隱居終南,遠遁避世。

他天生奇才,文武雙全,黃藥師就曾讚他:“軍中名將誌,江上昔人非。建樹須及時,動靜宜見機。”。那是說他文韜武略,倆相得宜。

王重陽軍戎失意,心灰之下,隻覺世事無常,終究不過過眼雲煙。大丈夫處身立命,若不有所建樹,何以愧見先祖。其後精研道家經典,取儒,釋學說精華,融入道學之中,憑著絕大智慧,於大定七年,首創全真教,開啟了武林中內家正宗之先河。

這一年間,他去山東傳教,途經文登、寧海、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先後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名弟子,那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全真七子”。

其後幾十年間,全真教多曆事故,幾經更迭。既有常春子邱處機長途跋涉,遠赴西域宏揚道法,又有蒙古大軍兵臨山下,火燒道觀。而掌教之位也由馬鈺傳至尹誌平,再傳李誌常。

屈指算來,正是蒙哥大汗猝亡,神雕大俠楊過夫婦歸隱之時。楊過自在萬軍之中,大展神威,石斃夢哥之後。與靖蓉等人齊赴華山。祭奠義父歐陽鋒與北丐洪七公之亡靈,其間得黃蓉妙口,得封“五絕“之列,以繼”西毒“衣缽,是為“西狂”。之後又遇覺遠師徒,無意之間,從覺遠口中得知武學中另一奇書“九陽真經”,又無意間從覺遠口中得聞武術之中“後發製人”的妙理,終身受用,獲益匪淺。

其後覺遠師徒尋經未果,悵然下山。楊過也知離合無常,說出“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一語後,攜妻與眾人做別,二人一雕,也自飄然而去。

楊過夫婦下得山來,認明了終南山之路,夫妻倆腳不稍停,直奔古墓。終南山地處陝西,距華山不遠,倆人久別重逢,均是不甚之喜,一路上說說笑笑,觀賞景物,青山綠水,閑情逸誌,卻也頗暢胸懷。

楊過胸有丘壑,雜學頗多。一路上指點風物,妙語不絕。他一聲經曆坎坷,所見所聞實要多過小龍女百倍,此刻心喜之下,更是言語不斷,未嚐稍停。小龍女心事單純,心中便隻有楊過一人,隻要是楊過所言,她都樂意去聽,卻不管他說些什麼,更何況計較言辭精妙?隻覺能有楊過陪著自己說話,那就說不出的滿足快樂。

她本不喜多言,此刻為求楊過高興,不自覺間說話漸多。楊過見她言笑宴宴,心下也自欣喜。這一日已到終南腳下,放眼之間,群山廟宇,隱隱可見。

楊過望著群山連綿,蜿蜒磅礴,忍不住縱聲長嘯,一時間滿山都是他那龍吟悠悠的嘯聲。小龍女微微一笑,拿出手帕替他擦去額上汗珠。楊過看著她那如花容顏,感受玉手劃過臉頰的溫柔滋味,忍不住想起倆人長居古墓的快樂時光。一時仿若見到小龍女答應照顧他一生一世之時的堅定與決心,一晃間又到了自己不肯睡寒冰床,小龍女拿著掃帚打他屁股之時的風情。刹時間,古墓悠居的點點滴滴湧上心頭,石室學藝,花叢練功,同拒李莫愁師徒,割血續命,重陽遺刻等等紛至遝來。他一想到這些事,忍不住一股甜意湧上心頭。

楊過輕輕握住小龍女玉手,柔聲道:“龍兒,我現在好快活。咱倆雖然曆經磨難,但最終得以有**結成眷屬,可見老天終究待我們夫婦不薄。”小龍女微笑道:“這都是過兒一番深情感動了上蒼,連老天都不忍讓我們再次分離呢。

楊過想起十六年謾謾生涯等待之苦,暗暗心悸。是啊,十六年啊,人生又有幾個十六年?若不是自己縱身懸崖,而小龍女又從小練就收心斂欲之道,在茅屋中苦侯十六載,倆人又怎能再見?換做旁人,別說沒有楊過之至情至性,大義赴死,又怎能如小龍女般苦守十六年,默默承受相思之苦?可見好心有好報,冥冥中自有天意。

他想到此處,微笑道:“依我看,還是龍兒心地善良,我夫婦倆才終能得以團圓。龍兒,我們以後多給觀世音菩薩進些香燭,感謝她大慈大悲,讓我們夫婦倆重新相聚,你說好不好?”小龍女道:“過兒說怎麼辦就怎麼辦,以後我都聽你的,做一個賢妻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