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德國人彼特在參觀了撫順雷鋒紀念館後留言:“感謝你們對一個中國好人如此懷念!”“中國好人”雷鋒,多麼切實的表述!
2004年9月,歐盟代表團全體人員參觀紀念館後寫道:“這裏所體現的毫不利己,關心他人,關心最貧困和最窮苦人的精神,對全人類都有指導意義。讓我們一起共同建立一個更為公正更為安定的世界。”
美國人瑪麗羅基爾,2005年9月22日留言:“他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的貢獻是無限的。我很高興有機會學習到雷鋒的一生,我將永遠記住這次參觀,並嚐試宣揚雷鋒思想。”
美國《時代》周刊說:“雷鋒品牌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半個世紀過去了,世界的諸多目光一直被雷鋒吸引。雷鋒紀念館的講解員王嬌對記者說:“外國遊客來撫順,必到的一站就是雷鋒紀念館。”撫順雷鋒紀念館已接待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2000多萬人次。
洋人不隻讚歎雷鋒,還實實在在學雷鋒。
2005 年 2 月 27 日,在長春市重慶路恒客隆超市門前, “老外學雷鋒”車隊在行動,30多名外國人,免費邀請近百名購物後的市民,坐上了他們駕駛的私家車回家。很多活躍在中國各地學雷鋒的外國人表示:以雷鋒為偶像!
很多企業在痛苦地探索企業文化,猶如幹渴的人焦急地向遠處找甘泉,卻不知桌旁就有杯香茗。一外資企業集體學雷鋒,形成獨特企業文化。日本獨資的大連原田工業有限公司學雷鋒,已經超過20年,傳為美談。原田公司以建立“雷鋒卡”製度的形式,獎勵那些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助人為樂、思想道德品質優秀的員工。新華社曾報道說,該公司青年女工魏莉從農村到外企工作後,勤奮努力,成為操作技術最好的女工能手。幾年時間裏她連續獲得5枚“雷鋒卡”,按規定,她被派往日本進修深造;公司司機周永新因救助車禍傷者而得到一枚“雷鋒卡”,還有員工因主動在走廊滲水的花盆下放一個小盤也得到了“雷鋒卡”。該公司的日方總經理表示,雷鋒精神是世界上寶貴的財富,把雷鋒精神引入原田公司,無疑會改變員工的精神麵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雷鋒無處不在,“雷鋒”很忙!走進兒童醫院,慰問腦癱患兒;幫助籌資給大連孤兒院、天津孤兒院等,特別是錦州孤兒院,去得更多。在那裏,“雷鋒”感動著別人,也被別人感動著。孩子們平時會給他寫信。他常到孤兒院,有的孩子會講自己的痛苦,有的會高興地喊著“雷鋒”叔叔,講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雷鋒”很忙!要學的東西很多,同事建議他——“雷鋒”,把《雷鋒日記》翻譯成英文吧,他答應了,不學行嗎?這對他而言確實很難:“我不是翻譯啊!”“雷鋒”有釘子的“鑽勁”,說幹就幹了起來。
他將《雷鋒日記》翻譯成英文,自費印刷。他把翻譯好的《雷鋒日記》送給親朋好友時,很謙虛,不會說“必須學習”,而是跟他們講:“嘿嘿,瞧瞧這個。”而反饋呢?總是:“哇,這句話說得太漂亮了!”“啊,一些話就跟林肯的警句一樣出彩!”“雷鋒”很受鼓舞。
這不是夢,是真實的故事。來自美國西雅圖的雷夫·艾裏克·羅傑斯,現任遼寧錦州市商業銀行國際部經理助理。2005年8月,他首次踏上中國土地,因“雷夫”被誤讀為“雷鋒”,從此常被叫成“雷鋒”,從此就和這位中國英雄結緣,從此雷夫以“雷鋒精神”激勵自己。從經曆過被誤認為叫“雷鋒”的那個夜晚後,雷夫開始盡可能地收集與雷鋒有關的各種資料。
雷夫說:“生命中有很多意外和驚喜。對我而言,最完美的莫過於我來到中國,因為我與雷鋒名字的聯係,我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榜樣並追隨他的足跡。我的所有經曆,好像東西方世界的一個完美結合。”雷夫小時候,常看到父母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他學習雷鋒有親切感。
雷夫曾榮獲遼寧省“雷鋒獎章”。他感慨:在中國,雷鋒精神其實存在於很多人身上!
雷夫與雷鋒,是偶然的巧合嗎?不是偶然,從來就沒有偶然,隻有必然,偶然隻是看上去偶然。
雷夫誤讀為雷鋒嗎?不,雷夫不就是雷鋒嘛!雷夫與雷鋒不同姓,而成為“雷人”,正是共同的精神在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