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調查中,打過工並且次數很多的貧困大學生占14.9%,打過工但次數不多的占45.7%,6.0%的“想過但沒有時間”,3.8%的“沒有”。在打工兼職方式上,首選家庭教師(42.6%),其次為促銷(22.1%),其他為快餐廳鍾點工(17.0%)。貧困大學生勤工儉學的目的依次為:增加收入(32.4%)、想自食其力(24.3%)、鍛煉自己的能力(29.9%)、打發時間(2.9%)、陪同學(2.5%)、提高自己學期的社會實踐分數(7.3%)、其他(0.6%)。當問到勤工儉學等活動是否影響學業時,28.4%認為“不會影響”,57.6%認為“有一定影響,但問題不大”,14.0%的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業有幫助。關於對學生在校經商問題的看法,15.2%的完全讚同,40.7%的持讚同態度,但認為要兼顧學業;21.5%的認為無所謂,視個人情況而定;22.5%的不讚同,認為應以學業為重。
3.人際交往方麵:人際交往圈較小
亞裏士多德說過:能獨自生活的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大學生正處在步入社會的關鍵期,從內心渴望著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來調節身心、完成學業,如果不能正確認識人際交往,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會使他們陷入人際交往的誤區,正是由於這種高期望與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尋覓卻又毫無結果,於是開始閉鎖自己,鬱鬱寡歡,久而久之,形成憂鬱症、交際恐慌症等心理疾病[3]。36.3%的貧困生表示有“1~2個”知心朋友,34.7%的貧困生表示有“3~4個”知心朋友,23.8%的貧困生有5個及以上的知心朋友。
大學期間的最初生活空間是寢室,人際交往通常也是從寢室開始的,最初建立密切交往關係的同學也通常是一個寢室的室友,宿舍或寢室是大學生在大學階段人際交往的起點和“第一課堂”[4]。在與宿舍同學關係方麵,“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分別占34.8%、45.3%,兩者共計80.1%。與宿舍同學關係“一般”的占17.1%,與宿舍同學關係“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占2.8%。
異性交往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社會越文明,人的自由程度就越高,異性交往也就越頻繁。
當被問到“是否主動擴大人際圈”時,58.7%的貧困生表示自己“有想法也有行動”,“想過但沒付諸行動”的占32.0%,“沒想過”的占6.5%,“有過但受排擠”的占2.8%。
當問到“結識朋友是否考慮對方家境”時,57.6%的貧困生表示“根本不會”,表示“偶爾會”和“經常會”的分別占到34.0%和8.4%。總體上說,貧困大學生在與朋友交往中,表現出重互助、輕功利的特點,互相幫助、助人與友情占明顯優勢。
“他們那些人拉幫結派,整天在一起吃吃喝喝,我沒有錢,也融入不了他們的小圈子,他們平常有什麼事也不叫我,跟他們交往也是很淺的。基本上都是他們在一起玩,我一般就是找一些和我一樣有困難的同學聊聊天,打打撲克什麼的。”
“我主要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打工上,根本就沒時間和太多的人交往,和我關係較好的也就是幾個經常在一起學習、打工的同學。”這些反映了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典型心態。
社會支持被看作是決定心理應激與健康關係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在增進和維護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社會支持的減弱是產生心理衝突和心理危機的重要來源,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紐帶。貧困大學生作為弱勢群體,必然要從社會或他人那裏獲得支持和幫助,來解決自己麵臨的矛盾或困境。如果獲得的幫助或支持越多,他們的矛盾或困境就越容易應付,心理就會朝著良性的、健康的方向發展。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大學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的影響,社會支持對心理疾病的產生與發展有極大的影響,社會支持與心理障礙和抑鬱有很大的相互關聯[5]。調查發現,當遇到困難時,30.0%的貧困生會找父母,其次依次為:室友(19.0%)、輔導員(15.2%)、自己解決(14.5%)、任課老師(10.0%)、其他同學(5.0%)、其他(3.2%)、不清楚(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