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普遍樂觀積極,而遇到煩惱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負擔和工作壓力
調查顯示,北京市家庭困難非在校青年心理狀況較好。40.3%的被調查者表示“我生活樂觀積極,覺得沒有過不去的坎”,當遇到煩惱時,31.8%“喜歡和朋友、家人訴苦”。他們的主要傾訴對象是“朋友”(59.8%)、“同學”(29.5%)和“父母”(29.2%)。也有31.0%會“常因一些事情而煩惱、焦慮”。他們遇到煩惱和焦慮的主要原因在於“家庭負擔重,生活拮據”(75.5%)、“工作壓力大,待遇低”(70.2%)。
4.社會參與需求
(1)與父母、朋友交流比較密切
調查發現,北京市家庭困難非在校青年與父母、朋友交流比較密切。47.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和父母“經常交流”,僅有3.8%表示自己和父母“不交流”。在與朋友的交流中,他們交流最多的內容是“工作”(37.9%)、“娛樂趣事”(24.1%)和“運動健身”(11.6%)。
(2)參加單位集體活動積極性不高,對單位舉辦的活動沒興趣
調查發現,北京市家庭困難非在校青年參加單位組織的集體活動積極性不高,58.8%的被調查者表示偶爾參加或不參加單位集體活動。他們不參加單位集體活動的原因在於“對舉辦的活動沒興趣”(45.5%)和“性格比較偏安靜些,不知道聊什麼好”(30.1%)。他們更喜歡參加“朋友聚會”(57.5%)、“同事聚會”(40.8%)和“同學聚會”(39.6%)。在感興趣的活動中,他們希望單位多組織開展一些“文娛活動”(47.6%)、“郊遊拓展”(37.7%)和“交友聚會”(35.1%)。
(3)近一半認為自己的興趣特長不能在所處的環境中展示
56.4%的被調查者表示所處的環境能夠支持其興趣愛好,但也有近一半(43.6%)的調查者認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不能支持其興趣愛好或特長,不能支持的主要原因在於“所處地方沒有培訓場所”(34.6%)、“工作忙,沒有時間”(30.5%),也有16.9%認為經濟上的困難使自己不能發揮興趣特長。
二、受資助情況
1.青年接受困難資助的比例較小,資助組織比較分散
調查顯示,北京市家庭困難非在校青年接受困難資助的比例較小,僅有14.1%表示“一直接受困難資助”,10.6%表示“曾經接受過困難資助”。有62.9%的被調查者表示“未申請過困難資助”,還有7.7%“不知道如何申請困難資助”,4.7%“申請過困難資助但未獲批準”。對於接受過困難資助的被調查者來說,他們得到資助的組織呈現分散化趨勢,其中,“希望工程助學活動”占到13.3%,“共青團係統其他項目”占到10.7%,“政府低保救助”占到10.4%。他們接受過的困難資助形式主要是“資金支持”(19.4%)、“技術支持”(12.4%)和“物資幫助”(11.0%)。
2.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有接受困難資助的意願
超過一半(57.0%)的被調查者表達了願意或接受申請困難資助的意願,他們的理由主要是“可以幫助家庭渡過難關”(25.4%)、“能減少自己的生活壓力”(18.5%)、“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幫助”(13.1%)。有20.2%的被調查者對困難資助表示“無所謂,有沒有日子照樣要過”。還有19.8%的被調查者不願意接受困難資助,其中,12.6%表示“覺得自己或家裏的情況也不一定非要申請不可”,4.5%認為“申請的困難資助沒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或需求”,還有2.7%“會擔心身邊的朋友知道這件事不願與自己相處”。
3.資金扶持是青年最希望獲得的資助類型
調查發現,北京市家庭困難非在校青年最希望獲得的資助類型是“資金扶持”,占81.5%,其次是“技術支持”(63.7%)和“物資幫助”(55.4%)。他們現在最需要幫助的是“專業技能培訓”(72.8%)、“創業資金”(61.7%)和“就業創業輔導”(51.9%)。當被問到“如果有一筆費用,您會做什麼”時,35.3%的被調查者表示會“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還有17.8%和17.5%的被調查者表示會“補貼生活費用”和“參加技能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