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拓展研究報告(3)(1 / 3)

2.青少年慈善需求供給的三大形式

從慈善服務的方式來看,慈善組織針對青少年提供的福利形式大體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貨幣性供給。貨幣形式的福利即是現金,現金是最直接、最方便的福利形式。它具有多方麵的優點:對於福利提供者而言,可以節省非現金支持的各種成本費用,手續簡單方便;對於福利對象而言,手中持有現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購買最需要的東西。如向患有重大疾病的兒童提供一定的醫療費用,向貧困大學生提供助學金等。二是實物性供給。實物福利主要滿足福利對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要,如吃、穿、住等需要,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福利形式。對於缺乏生活必需品的福利對象而言,實物福利是最有效的社會支持。如向西部貧困地區的兒童提供免費午餐、服裝等。三是服務性供給。服務形式的福利是指為福利對象所提供的各種免費、低收費的社會福利服務。如針對心理性弱勢群體提供心理輔導服務。服務福利具有鮮明的行動特征,是一種行動支持,在慈善福利中日益成為一項重要的福利內容。

二、青少年生存型慈善需求供給的分類及項目

生存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綜合現有項目資料,目前國內慈善組織針對弱勢兒童和青少年群體提供的生存型慈善需求供給,可做如下分類。

1.青少年營養與溫飽保障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一項調查表明,中西部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攝入嚴重不足,受調查的學生中12%發育遲緩,72%上課期間有饑餓感;學校男女寄宿生體重分別比全國農村學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嚴重的營養不良已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和智力發育。在國家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後,農村貧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學的困難已基本解決,當前,孩子們身心健康麵臨的威脅已成為亟待全社會關注的大問題。針對這一情況,中國扶貧基金會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百勝餐飲集團中國事業部2008年起聯合發起“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活動,通過百勝旗下肯德基、必勝客等4000餘家餐廳,倡議全社會共同關注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捐贈零錢,為貧困地區兒童提供營養加餐[47]。2011年年初,崔永元帶領的“我的長征”團隊聯合中華兒慈會、搜狐公司共同實施“給孩子加個菜”的公益項目,其目的是想通過“給孩子加個菜”,幫助貧困地區的學生健康成長。2012年4月,由鄧飛等500名記者和國內數十家主流媒體,聯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免費午餐基金公募計劃,倡議每天捐贈3元為貧困學童提供免費午餐。此外,中華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開展了“一顆雞蛋工程”,爭取讓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所有的中小學生每天都能吃上一顆雞蛋。

在一些貧困山區,還有很多孩子夏天光著腳丫,冬天穿著各式各樣不合腳的鞋子,每天行走在崎嶇而漫長的上學路上……2010年9月,《卓錦》雜誌發起了“讓貧困的孩子們有鞋穿”慈善送鞋救助項目,並在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下成立了“希望之履”專項基金籌委會。目前,“希望之履”已為8000餘名貧困兒童解決了穿鞋問題。“希望之履”送鞋工作在努力向全國更多地區開展,接下來5年將通過開展“長江計劃”(為長江流域的貧困兒童解決“穿鞋難”問題)等一係列送鞋活動,來號召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希望之履”的愛心行動,為這些孩子們送上帶去希望的鞋子。

2.病患青少年救助

目前,全國青少年重大疾病不斷攀升,許多患病家庭無力承擔高額醫療費用,可是現行的醫療保障製度中,對於未成年人的救助卻是個空白點。目前,公益組織開展的相關醫療救助項目主要有:

(1)唇齶裂患兒救助

唇齶裂是口腔頜麵部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平均600~1000個嬰兒中就有1個患唇齶裂。唇齶裂不僅嚴重影響麵部美觀,還直接影響發育。唇裂最佳手術時間為患兒出生後3個月,齶裂為患兒出生後18個月。目前,開展的唇齶裂慈善項目有李嘉誠基金會的“重生行動”、美國微笑列車基金會資助的“微笑列車”、“嫣然天使基金”等,這些項目一般資助經濟困難的唇齶裂兒童到指定的醫院進行救治。

(2)先天性心髒病患兒救助

據統計,我國每年都有近120萬新生兒有出生缺陷,其中先天性心髒病居出生缺陷的首位,每年新增15~20萬,發病率高達0.8%。對於先天性心髒病患兒而言,越早手術幹預,治療效果越好,但我國有近三分之二的兒童先天性心髒病患者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愛佑華夏慈善基金會於2006年與民政部合作設立了“愛佑童心”——孤貧先心病患兒手術治療項目。這是我國兒童先天性心髒病中,救助規模最大的慈善項目,共簽訂了36家定點醫院。救助對象為年齡在2~14周歲並為當地常住人口,且經當地政府認證為困難家庭的先天性心髒病患兒。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騰訊網友愛心基金發起,與愛佑慈善基金會合作的“網救童心”項目,通過騰訊的網絡平台,凝聚億萬網友的愛心力量,共同開展孤貧先天性心髒病兒童救助行動。中華慈善總會於2009年正式設立了“先心病援助項目”,救助行動提倡以“1+1愛心救助”形式開展籌募和救助工作,即提倡一個人救助一個孩子,一個家庭救助一個孩子,一個單位救助一個孩子,一個公司救助一個孩子的救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