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郭靖走後已過了十日,趙誌敬隻是授楊過口訣,如何修練的實在法門卻一字不說。到第十天上,
趙誌敬帶他去見馬鈺,說已授了本門心法,命楊過背給掌教師祖聽。楊過頭至尾背了一遍,
一字不錯。馬鈺甚喜,連讚孩子聰明。他是敦厚謙衝的有道之士,君子可欺以方,那想得到
得到趙誌敬另有詭計。
夏盡秋至,秋去冬來,轉瞬過了數月,楊過記了一肚皮的口訣,可是實在功夫卻絲毫沒
有學到,若若武藝內功,與他上山之時實無半點差別。楊過於記誦口訣之初,過不了幾天,
即知師父是在作弄自己,但他既不肯相授,卻也無法可想,眼見掌師師祖慈和,若是向他訴
說,他心杯過責備趙誌敬幾句,隻怕這長胡子山羊會另使毒計來折磨自己,隻有待人師祖回
來再說。但數月之間丘師祖始終不歸。好在楊過對全真派武功本來瞧不起,學不學也不在
乎,但趙誌敬如此相欺,心中懷恨愈來愈烈,隻是不肯吃眼前虧,臉上可越加恭順。趙誌敬
暗自得意,心道:“你忤逆師父,到頭來瞧是誰吃虧?”
轉眼到了臘月,全真派中自王重陽傳下來的門規,每年除夕前三日,門下弟子大較武
功,考查這一年來各人的進境。眾弟子見較武之期漸近,日夜勸練不息。
這一天臘月望日,全真七子的門人分頭較藝,稱為小較。各弟子分成七處,馬鈺的徒子
徒孫成一處,丘處機、王處一等的徒子徒孫又各成一處。譚處端雖然已死,他的徒子徒孫仍
是極盛。馬鈺、丘處機等憐念他早死,對他的門人加意指點,是以每年大較,譚氏門人倒也
不輸於其餘六子的弟子。這一年重陽宮遇災,全真派險遭顛覆之禍,全派上下都想到全真教
雖然號稱天下武學正宗,實則武林中各門各派好手輩出,這名號岌岌可危,因此人人勤練苦
修,比往日更著意了幾分。
全真教由王重陽首創,乃創教祖師。馬鈺等七子是他親傳弟子,為第二代。趙誌敬、尹
誌平、程瑤迦等為七子門徒,屬第三代。楊過等一輩則是第四代了。這日午後,玉陽子門下
趙誌敬、崔誌方等人齊集東南角曠地之上,較武論藝。王處一不在山上,由大弟子趙誌敬主
持小較。第四代弟子或演拳腳,或使刀槍,或發暗器,或顯內功,由趙誌敬等講評一番,以
定甲乙。
楊過入門最遲,位居末座,眼見不少年紀與自己相若的小道士或俗家少年武藝精熟,各
有專長,並無羨慕之心,卻生懷恨之意。趙誌敬見他神色間忿忿不平,有意要使他出醜,待
兩名小道士比過器械,大聲叫道:“楊過出來!”
楊過一呆,心道:“你又沒傳我半點武藝,叫我出來幹麼?”趙誌敬又叫道:“楊過,
你聽見沒有?快出來!”楊過隻得走到座前,打了一躬,道:“弟子楊過,參見師父。”全
真門人大都是道人,但也有少數如楊過這般俗家子弟,行的是俗家之禮。
趙誌敬指著場中適才比武得勝的小道士,說道:“他也大不了你幾歲,你去和比試
罷。”楊過道:“弟子又不會絲毫武藝,怎能和師兄比試?”趙誌敬怒道:“我傳了你大半
年功夫,怎說不會絲毫武藝?這大半年中你幹甚麼來著?”楊過無話可答,低頭不語。趙誌
敬道:“你懶惰貪玩,不肯用功,拳腳自然生疏。我問你:『修真活計有何憑?心死群情今
不生。』下兩句是甚麼?”楊過道:“精氣充盈功行具,靈光照耀滿神京。”趙誌敬道:
“不錯,我再問你:『秘語師傳悟本初,來時無久去無餘。』下兩句是甚麼?”楊過答道:
“曆年塵垢揩磨盡,偏體靈明耀太虛。”趙誌敬微笑道:“很好,一點兒也不錯。你就用這
幾句法門,下場和師兄過招罷。”楊過又是一怔道:“弟子不會。”趙誌敬心中得意,臉上
卻現大怒之色,喝道:“你學了功訣,卻不練功,隻是推三阻四,快快下場去罷。”
這幾句歌訣雖是修習內功的要旨,教人收心息念,練精養氣,但每一句均巾幾招拳腳與
之相配,合起來便是一套簡明的全真派入門拳法。眾道士親耳聽到楊過背誦口訣,絲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