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誌過銘嫌隙成佳話合歡酒婢子代夫人(1)(1 / 3)

上回書交代到安公子及第榮歸,作了這部評話的第四番結束;這段文章,自然還該有個不盡餘波。公子拜過父母,便去拜見舅母,金、玉姐妹也一同過去。三個將進院門,早見舅太太在屋門口兒等著。見他們來了,笑道:“這可說得是個新貴了,連跟班兒的都換了新的了。”說著,公子進門,便讓舅母坐下受禮。

舅太太說:“我不叫你不磕這個頭,大概你也未必肯,就磕罷!”

公子一麵跪下,她一麵拉著公子的手說道:“快快兒的乘早些兒換紅頂兒,不但你們老爺、太太越發喜歡了,連我這幹丈母娘可也就更樂了。”公子被舅母緊拉著一隻手,說個不了,隻得一手著地,答應著行了禮起來;舅太太便讓他摘帽子,脫褂子,又叫人給倒茶。公子說:“我不喝茶了,這時候怎麼得喝點兒甚麼涼的才好呢?”舅太太道:“有,我這裏有給你煮下的綠豆。我自己包了幾個粽子,正要給你送過去呢!’,說著,便叫老藍就端來,大爺這裏吃。老藍答應一聲,端了一碗涼綠豆,一碟粽子。又見那個丫頭,原名素馨,改名綠香的,從屋裏端出一碟兒玫瑰鹵子,一碟兒冰花糖來,都放在公子麵前。公子一麵吃著,舅太太又說:“吃完了,再把臉擦擦,就涼快了。”公子一徑吃完,搽了臉,重新打扮起來。舅太太道:“我這裏還給你留著個玩意兒呢!

不值得給你送去,你帶了去罷!”說著,便叫綠香從屋裏一件件的拿出來。一件是個提梁匣兒,套著個玻璃罩兒,又套著個錦囊。打開一看,裏頭原來是一座娃娃臉兒一般的整珊瑚頂子,配著個碧綠的翡翠翎管兒。舅太太道:“這兩件東西,你此時雖戴不著,將來總要戴的,取個吉祥兒罷!”金、玉姐妹兩個都不曾趕上見過舅公的,便道:“這準還是舅舅個念信兒呢!”舅太太道:“哎!你那舅舅何曾戴得個紅頂兒呀,當了個難的乾清門轄,好容易升了個等兒,說這可就離得梅楞章京快了。誰知他從那麼一升,就升到那頭兒去了。這還是四年上才有旨意,定出官員的頂戴來,那年我們太爺在廣東時候得的。”張姑娘道:“敢是老年官員都沒頂兒嗎?這我可又知道了個古記兒。”何小姐道:“不然,為甚麼帽子要分個紅裏兒,藍裏兒呢!”說著,公子又看那匣兒,是盤八百羅漢的桃核兒數珠兒,雕得十分精巧。那背墜佛頭記念,也配得鮮明。公子倒覺很愛,便道:“那盤輕巧,我就換上它罷?”舅太太益發歡喜,就盤腿坐在那裏,叫近他些,又叫他低了頭,親自給他換上。何小姐早把那個匣子打開,卻是一份絕好看的飄帶荷包手巾。舅太太道:“你們倆瞧瞧,這還是我二十年頭裏的活計,如今再叫我照這麼個模樣兒做出,我可做不上了來。”何小姐道:“活計是不用講了。難為娘怎麼收來著,竟還好好兒的呢!”因和公子說道:“也換上罷。”說著,不由分說,便給他換上。公子這才戴上帽子,謝了舅母,親自拿著那個匣兒去回父母。舅太太又和他說道:“回來我同你丈母娘請姑老爺、姑太太,還請你們作陪呢!”公子一麵答應,便過來把方才得的東西都請父母看過。安老爺夫妻自是歡喜,便催著他過後邊去。

安太太道:“我叫人把那個角門兒給你們開開了,兩媳婦兒都跟過去。一個也該到自己祠堂裏磕個頭,一個也該見見自家的父母。別自顧咱家裏鬧熱,叫人家養女孩兒的看著寒心。”二人答應著,帶上一群丫頭女人,又保駕似的跟了去。

不一時,到了何公祠,戴勤、宋官兒和一班家人早在那裏伺候。公子告過祭,何小姐才上前磕頭。張姑娘在姐姐跟前是斷不落這個過節兒的,此刻有個不隨著磕頭的嗎?二人一同拜罷起來,撤去祭筵,關好門戶,便到何小姐當日住過半天兒的那個禪堂去坐。隻見華媽媽從她家裏提了一壺開水,懷裏又抱著個鹵壺,那隻手還掐著一托茶碗茶盤兒進來。公子道:“你就叫你媳婦兒幫幫不好嗎?為甚麼要累得這麼?阿哥的媽媽,又忒累的娘模樣兒呢!”她道:“可不是叫媳婦兒張羅來著麼!偏偏兒你這麼過當兒,芒種兒醒了,賴在他媽身上隻不下來。我嫌他們那孩子爪子累贅,還沒我自己幹著爽利呢!”說著,便連著給奶奶倒茶。

你道這芒種兒又是誰?前麵書交代過的,何小姐過門的時節,那隨緣兒媳婦正是懷著將近三個月的雙生子,所以不曾進得新房,屈指算到上年的芒種前後,可不正該養了。轉眼今年又是芒種,那孩子恰好周歲兒,敢是也懂得賴在他媽身上不下來了。

一時倒上茶來,張姑娘道:“茶不吃倒不要緊,你們誰快給我裝煙吃罷!”說著,早見柳條兒裝過煙來。何小姐道:“喝她們口茶,給爺媽磕頭去罷!這一袋煙又得半天。”說著站起便去接她的煙袋。張姑娘笑道:“好姐姐,等我再吃兩口。”一麵把煙袋遞給柳條兒,一麵還回頭來,就把手裏抽了兩口,三個人才一同過張老那邊去。

到了門首,他老兩口兒早迎出來。原來張老因人少房多,隻占了三問正房,六間廂房。那正房裏當中供佛,一間住人,一間坐客。當下公子夫妻進去,見堂屋裏佛爺桌兒上換了簇新的黃布桌圍;桌兒上的錫蠟五供兒擦得鏡亮;佛前點著日夜不斷的萬年海燈。佛龕兩旁,一邊兒還立著一根幹稻草,講究說這是怕屋裏有個不潔淨,遮佛爺的眼目的。佛桌兒前早鋪下了個蒲墊兒。老兩口兒走到那蒲墊跟前,就站住等著姑爺行禮。你道這是個甚麼儀注?原來小戶人家,凡遇著大典禮,不大肯坐下受人的磕頭,總是叫他朝著家堂佛磕。便是家內有個孩子,從散學裏下了學,也得朝著佛爺作那個揖。這是比戶皆然,卻為《禮經》所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