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上讀到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awa Szimborska)一首題為《履曆表》的詩,意譯如下:“有關林林總總的愛情糾葛,隻提及婚姻;有關所有的兒女,隻提及也已生下來的;和你息息相關的人,並不隻你所認識的那些,可是誰對此在乎?旅行次數再多,也隻提及出國的。被哪些團體吸納要列出,但不必提及你‘如何加入’。獎項不能遺漏,但不用提‘怎樣獲得’。你寫時需持這樣的心態:好像從來不曾自說自話,也一直和自己保持距離。至於你的狗兒、貓兒、鳥兒、諸般被灰塵覆蓋的紀念品、朋友乃至夢想,哪怕再多,也不值一提。”
這首毫不抒情的詩,叫我沉思良久。履曆表不是追悼會上所宣讀的“生平行誼”,盡管二者所羅列的事體頗多重疊。履曆表的功用,是為了求職或者升職;入黨入團,往往要填寫,被組織部門放進檔案袋。美國有專家開課,教人填履曆表。它所要求的,簡練明了還在其次,最須避免“文不對題”。比如,你要申請擔任“營運經理”一職,就得寫下盡可能多的相關學曆與經驗,至於你曾經在舞蹈大賽得了第三名,養了一條智商奇高的狗之類,均可從略。
雖然“履曆”就是生命途程,一路所經的“站台”多著,但多數都是不需寫,不應寫,寫了無用乃至幫倒忙的。正如上文所引詩句所涉及的,哪怕你談過十次戀愛,不乏驚天地、泣鬼神的章節,但在表上隻寫“已婚”或“單身”。
再想下去,不能不發不合時宜的感慨。填寫履曆表是為日後的生計,也就是麵對未來,麵對世俗人生,它關乎事業、前途、名譽、責任、地位、義務、職責、家庭、社會,即所謂“價值”,豈能隨便?然而,履曆表所遺漏的,太多了!說得殘忍些,它是一個冷血的篩子,把造就生命的獨特、豐滿和熱烈的內容,差不多都排除掉,隻剩下幹巴巴的“骨架”。說是“骨架”溢美了,僅是以“金錢”為材料,以世俗“成功”為目標打造的“標準件”而已。惟其遵照製式標準,才快捷地嵌進社會角色,勝任愉快地運轉。
那麼,履曆表之外的人生,該有別的承載工具吧?文學就是其中之一。文學所展現的“怎麼樣”和“為什麼”,大抵是履曆表所省略的部分。按照履曆表的模式生活的,該是世俗的成功者,但不是含義廣大得多的“生命”項下的完美者、豐富者、超越者。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