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老人,都適用“夕陽無限好”,患冠心病糖尿病的,患抑鬱症的,孤苦無依的,遭天災人禍的,晚景即使部分地“好”(如果具備足夠的達觀,比如像佛教某教派,把活受罪當做人生最好的救贖),也不算“無限好”。至於往下一句:“隻是近黃昏”,就大大煞風景了。可是,多數人的認知到此為止--晚年好是好,但離“結束”太近,應了《好了歌》的“好就是了”。這“隻是”隱含多少遺憾、無奈、不甘。不破掉這一魔障,晚年再精彩也變為挽歌的序曲。
為什麼不把它改為“最喜近黃昏”?首先,隻要你承認自然規律是上帝也改變不了的鐵律,“公道世間唯白發”,歎息徒然破壞心境,導致心理疾病多發,無論對腰包對個人健康對家庭生活對社會福利,都做了殘忍的減法,卻找不到一點正麵作用。你不“喜”,隻會做賠本生意。
其次,晚年是生命的總結。青春時期的求學,中年時期的拚搏,養育兒女的義務,孝敬父母的責任,和以分期付款買下來的房屋一般,終於到了“付訖”的一天。“長恨此生非吾有”,那是昨天的“不得不然”;到今天,終於“忘卻營營”,向職場宣告:我可以贖回自我了,第一次成為“我”的主人!這輩子,就這麼一段光陰,全然給你的夢支配,給你的“未竟之業”主宰。盡管腿腳不怎麼靈光,降血壓和降膽固醇的藥物少不了,顧忌和禁忌多多,但好歹撇開鬧鍾,離開了工作的壓力和關乎利害的人際關係。你是剛剛被人生諸多責任所釋放的囚犯,站在大牆外,被太猛烈的陽光射得眼睛發花。你習慣了有規律的吃苦,現在要適應無拘束的享受。
第三點至關重要,那就是:一生中以晚年的生活質量最好。當然,此言不能落實在世俗逸樂上,論聲色犬馬、天地壯遊,套句洋鬼子的歎息:“年輕時沒錢買牛排,老來有錢買卻嚼不動。”一口假牙和旋上螺絲的髖關節,怎麼和雄姿英發的年紀比?我說的是“密度”,到了晚年,以漫長歲月積累的經驗來觀照人生,居高臨下,所以超脫;以“我從前也犯過”來解釋後代的錯失,所以寬容;以“每一天都是生命的利息”來過日子,所以緊緊擁抱每一珍貴瞬間,享受天倫之樂,交友之樂,知識之樂,思考之樂。青壯年時期,人生饗宴豐盛是豐盛,但你總是囫圇吞之,如今將就清淡之食,卻能咀嚼出雋永之味。
總之,“近黃昏”是人生最大的捷報,是以千辛萬苦換來的密集的幸福,是生命交響樂最振奮人心的高潮之篇,是務必手舞足蹈地慶祝的盛典。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