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酒界營銷專家分析,當前清香型白酒的市場動態似有一點回春的暖意,但要恢複到20世紀70年代的市場占有率,尚任重而道遠。為此清香型白酒行業,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努力創新,與時俱進。為使清香型白酒在21世紀覆蓋全國市場乃至國際市場,隻靠少數幾個規模化集團企業是不可能做到的,濃香型白酒的發展,給清香型白酒行業提供了深刻的反思,清香型白酒必須具有共同發展的思想,在全國和世界範圍內建立起數十個比汾酒集團、紅星集團、順鑫集團、金門高粱酒業集團更大的清香型白酒企業。
我國許多著名的白酒專家,如沈怡方、高月明、高景炎等先生曾多次指出,清香型白酒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技術進步比別的香型白酒“慢了半拍”。筆者曾做過不準確的估計,清香型白酒行業比濃香型白酒行業,技術進步至少落後了20年。與濃、醬香型白酒的主要差距:①白酒微量成分分析的差距,從而局限了清香型白酒勾調技術的進步;②白酒釀造特征性微生物分離、鑒定及其培養方法的差距,不研究也不知道影響清香型白酒質量的主要特征性微生物種群有哪些,從而局限了清香型白酒的工藝創新;③調香、調味酒生產技術的差距,除金門高粱酒以外,直至20世紀結束以前,清香型白酒行業不知道生產調香調味酒,從而局限了清香型白酒行業向濃、醬香型白酒汲取為我所用的工藝精華,限製了清香型白酒產品的創新和質量風格的多樣性。為此筆者提出清香型白酒的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意見,作為本書的結束語,僅供酒界參考。
一、清香型白酒的產品創新
為適應21世紀的消費時尚,濃香型白酒行業提出淡雅型濃香,對此川酒和江淮濃香各有自己的風格認知,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解,即濃香型白酒開始不過於追求窖香濃鬱,但要求窖香、陳香幽雅、細膩;口感也不要求過於濃重,但更需醇正、綿甜、柔和、淨爽。江淮的淡雅型濃香,或可與清香型大曲白酒互為勾調,也可采用清香型的調香、調味酒。根據以上理念,筆者認為,清香型白酒產品創新的方向應針對國內外兩大類群的消費者,采取兩個目標,兩個方向。
結束語清香型白酒釀造技術1.針對國內消費者
首先要尊重國內消費者的傳統飲酒習慣,其中:
(1)高檔精品或稱極品的清香型白酒,仍應以生產純糧固態發酵原酒為主,但應采取低溫入缸、低溫發酵,生產低酯、低酸的清香型白酒。筆者理解,所謂清香純正幽雅,或稱酒香清雅,是指放香藏而微露,有幽雅細膩的老酒陳香,或稱留香,其中香味物質酯酸含量不宜過高,口感不宜過重,但應追求純正、綿甜、柔和、爽淨,適量增加酚類化合物和堿性含氮雜環化合物的含量,以凸顯清香型白酒酒體純正、純淨、甜潤、柔爽的風格。對降度和低度酒而言,要做到“香而不豔,低而不淡”。要研製、開發多種發酵性的呈味物質,提倡用幾十年陳釀的老酒,作為純糧固態發酵的調香、調味酒。
(2)中、低檔次的清香型白酒應以提高市場覆蓋率為主要目標,提倡采用大比例的食用酒精,與生產高酯、高酸的純糧固態發酵的原酒進行固液勾調,包括固液串蒸和固液勾兌。上述新工藝白酒,所用的食用酒精,應是優級食用酒精,酒精的處理應以椰殼、杏核等為原料燒製的高效活性炭,而不是用各種木材燒製的普通活性炭。所使用的清香型原酒,應為相對入缸溫度較高、發酵溫度較高、發酵周期較長的高酯、高酸的純糧固態發酵的原酒,要提倡使用高溫製曲、高溫發酵、高溫製醅、晾堂堆集、暴氣發酵等工藝措施生產含有多種複雜微量成分的調香、調味酒,來提高清香型新工藝白酒的整體質量水平。上述中、低檔酒類,所用的食用酒精比例越大,添加的酸、酯等骨架成分越少,酒度越低,而口感越好,越說明當代清香型的新工藝白酒,也能與濃、醬香型白酒一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2.針對國際市場
產品創新的主要目標應是國外消費者,即以外國人為主體,而不是我們的國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國外消費者對蒸餾酒的整體消費傾向,都不習慣香氣過濃,口味太重,像蘆筍罐頭那樣的菜肴,按中國人的餐飲習慣,也許不受歡迎,但深受東、西方的外國人所喜愛。從上述認知出發,采用比優級食用酒精更為純淨的高純度的食用酒精,勾調少量的20年以上陳釀的老酒,再適量勾調其它有針對性的、能提高口感的其它發酵性的調香、調味酒和調味料等,使清香型的蒸餾酒,達到清香幽雅、藏而不露,口味純正、純淨、柔爽的獨特風格,這是清香型白酒口味向國際接軌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之一,是當代白酒工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劃時代的技術進步。中國白酒要走向世界,在口味上必須向俄得克(伏特加)靠攏,但又不能模仿俄得克,必須是香清味純的、符合健康理念的、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蒸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