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兒子時,受到的是典型的嚴父教育。當時父有名言,“喜歡兒子要放在心裏”,成人前,我很少看到父親對我的笑臉。有感於此,我當父親時,對兒子實行寬鬆教育,有時還稱兄道弟。由於我經常出差,兒子小時的生活由奶奶和媽媽照料。但兒子的學業,除了學校教育外,其他基本是“放羊”的,課外的學習、才藝和品行教育為空白。好在兒子從小惹事不多,成績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從小學、中學到進了大學,成了一個大男孩。
去年我媽從杭來滬,我們原計劃將近衛生間的小房安排媽住。但媽堅持就在做客廳的大房居住,說是“我老年睡覺少,住小房有點浪費”。媽晚十點睡,電視機一般是按照媽睡的時間關的。但有時電視劇看到一半,我們就不肯起立。媽睡眠好,電視機的聲音會和著媽的輕輕呼嚕聲,我們也就更不注意了。一天,我們正在超時看《蝸居》,兒子進來對我“訓斥”道,“您這兒子是怎麼當的,奶奶要不要睡覺了?”聽了兒子的指責,頓覺“灰頭土臉”。但關了電視,進了自家房間,忽然感到兒子長大了,同時想起兒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記得初一時剛從杭州轉學到上海,因放學後無人照看住校,周末第一次從浦東回浦西,不待我們去接,他就靠一張地圖回到了家。還有因教材原因,剛來一次英語考試竟隻考了十幾分,兒子很苦惱,有點懷疑自己的智力,我們隻能拿隻要努力對得起自己就行這些話鼓勵他。兒子後來英語上去了,還成了較好的一門功課。還有,兒子考大學報專業也是自作主張,是自己喜歡、現在比較前沿的應用心理係。我們隻是分析預測發展前景和後果,告訴男孩本該如此,多謀慎定,決定了不後悔。爺爺、外公是十六歲、十四歲離家到外地學生意的。兒子進大學報到拒絕我們用車送,事先“偵察”,見公交車太擠,也是自己聯係好同學搭車去學校。報到那天,我用助動車送他到外環線等同學的車,適逢我有事提前走了。晚上兒子發來短信說,今天整個班都有人送,有的還是三代、十幾人出動,就是他獨自到校。言語中不僅沒有責怪,自豪之氣溢於言表。
回憶到此,我想雖說兒子還在繼續學習,明年畢業後工作的落實也讓人擔心,真正自己獨立人生的路還沒開始,但兒子有自立精神,有孝敬品格,已經成長成人了,隻要他身體健康,我們就繼續“放養”。這某些方麵與古人“窮養兒子”有相似之處。不過在吃雞吃肉都要吃散養雞、散養豬的年代,我想當今社會,孩子散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