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常言道:“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理財觀念蘊涵著基本的人生觀。人過了30歲這個年齡,在社會上就要扮演多重角色,上有老下有小,各方麵的壓力都比較大,尤其是在經濟上。所以,30多歲的人,一定要懂得合理地理財,因為理財不僅可以平衡收支,積累財富,提高生活質量,甚至可以為子女的發展打好物質基礎,保障退休生活等。
成功的理財講求理財規則,家庭理財也不例外。家庭理財就是利用開源節流的原則,增加收入、節約支出,用最合理地方式來實現一個家庭所希望達到的經濟目的。做好家庭理財包含3個層麵的內容:首先,設定家庭理財目標;其次,設定家庭現狀收支及資產債務狀況;最後,如何利用投資渠道增加家庭收入。
李昕在杭州一家國有企業的工會工作,這幾年看到不少同事下海經商,事業有成,她也曾動過心,但畢竟單位的各種保障和福利不錯,所以,即將跨入40歲門檻的她雖然還是一個“大頭兵”,但她非常知足,因為對她來說,除了提供正常生活保障以及從和諧舒適的工作環境中找到心理寄托外,這份工作的薪水並不十分重要。這些年,她依靠科學理財,使自己的家庭資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說起家庭理財,李昕從十幾前就開始了。那時她和老公勤儉持家,有了婚後的第一筆積蓄,當時多數人都是“有錢存銀行”,而她卻把積蓄買成了國債。結果5年下來,她的本息正好翻了一番。此後,她又果斷地把這筆積蓄投入到了股市中。到2001年的時候,她的股票總市值已經達到40萬元!而她這時的工資才800元。
因為她始終抱著見好就收的投資心理,所以,為了穩定勝利果實,她便把股票及時賣掉,又買成了國債。40萬元每年的利息收入就是11560元,“錢”賺的錢,已經超過了她當時的工資。
2004年初,理財市場上不斷地推出信托和開放式基金,她又將到期的國債本息一分為二,分別買了兩年期信托和開放式基金,信托產品的年收益為6%,基金的申購價格為107元。不久前,信托產品到期兌付,那隻基金的累計淨值在經曆漲漲跌跌之後也達到了127元,這樣算起來,兩年時間她共實現理財收益69萬元,平均每年收益345萬元,已超過她的工資收入了。
人生需要規劃,錢財需要打理。在我們國家,理財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富裕起來的人們,產生了對於個人理財的強大現實需求,而對於如何理財又普遍缺乏知識。而在西方國家,個人理財或者個人財務策劃早已成為一個熱門和發達的行業,西方國家的個人收入包括工作收入和理財收入兩個部分,在一個人一生的收入中,理財收入占到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可見理財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理財是一種積累,趁著現在拿薪水,就應該合理地給自己設立一個理財計劃。30多歲人的工資已經足夠吃穿,但是要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人會麵臨養育子女、買房買車等各種各樣的大筆支出,所以在平時就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不要等到結果到來的時候再去後悔,那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王鑫剛畢業就進入一家大型廣告公司,拿的薪水和福利待遇是讓同齡人都羨慕不已的。王鑫花錢大手大腳,從來沒有理財的概念,所有存下來的錢,一概扔在工資卡裏就不聞不問了。王鑫眼看著工資卡上的錢越來越多,就覺得這樣處理錢就已經很安全了。至於那些股票、基金之類的東西,在王鑫看來都是不實用的,說不定還會有什麼風險把原有的積蓄給搭進去,哪有老老實實放在銀行裏安全。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幾年後,許多投資理財的同事們在新一輪的牛市中,理財收益都在10%以上,加上他們原有的存款,可以讓他們輕輕鬆鬆地交付房子的首付錢。所以,很多人都紛紛開始計劃著購房置業,而王鑫的存款卻隻能保證他在幾年之內衣食無憂而已,直到這時王鑫才發現,自己和其他人相比,已然輸在了起點上。
30多歲的人,不要以為賺錢比理財更重要。理財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門學問。錢少的時候,你可能會抱怨無財可理;錢多的時候,人們又覺得沒有時間去理財。你的收入本來就勉強維持生計,除去開支所剩無幾,似乎無財可理,可是你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方麵,就是理財不但要開源,也要節流,錢少的人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和規劃自己的支出,花好每一塊錢,增加自己的投資知識,盡量獲得高回報率,使自己的財富增值。
30多歲人的理財不能是一時衝動,不能投機取巧,也不能憑借運氣,而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的一門學問。實際上,理財對於30多歲的人來說,是觀念的問題,理財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的一生有許多夢想,也就是有許多的人生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大多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否則就會成為泡影。因此,人們期望自己的財富能不斷地增值以支持自己目標的實現。這是永無止境的人生過程,必然需要合理的理財來支持。所以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學會理財,當有一天你得到意外之喜的時候,會慶幸自己當初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