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文博隨一位記者朋友下鄉去采訪。文博們所到之處是一個貧困偏僻的山村,在那裏,文博見到這個村子裏最窮的一戶人家。
說是人家,其實隻是父子倆:兒子癡呆,父親雙腳截癱,終日坐在床上。他們的家安在牛棚裏,左邊躺著幾頭牛,右邊放著父子倆的睡床,中間用一道齊腰高的土牆隔開。
文博的記者朋友問這裏的村長:“村裏每個月救助他們多少錢?”
村長說:“他們不需要救助。”
他們驚訝了:“他們靠什麼生活呢?”
“兒子為村裏放牛,他腦子雖不好使,但幹這事還不曾出過大錯;父親做鬥笠、織蓑衣,為本村人修家具。完全可以維持兩人簡單的衣食。”村長說。
文博走進那間牛棚,推開那扇形同虛設的木門,看見一個須發很長且已花白的中年男人,臀部以下是觸目驚心的空白,他正“坐”在床上,修補著一件蓑衣。文博在他麵前站住了,他掏出一張50元的鈔票遞給他,他看了看,神色平靜地說:“你要買什麼?鬥笠?還是蓑衣?”
“我什麼也不買。”
他有些惱怒了,“什麼也不買那你給我錢幹什麼?我知道你是從城裏來的,根本不會要我這些破東西,但我也不要你的錢。”
文博突然有一種驚惶,更感到一種慚愧。他發現他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他在向一個不需要施舍的人施舍,他忽略了一個看重尊嚴的人的尊嚴。平心而論,命運對這父子倆真是太不公平了。但文博發現父親卻是清醒的,而生命的大悲大痛正源於這種清醒。
人們曾經以為,苦難是一種酸性物質,它能一點點腐蝕人的自尊,毀掉人的生命力,但現在,人們都能看見在同一時空裏,在人們的周圍,都有這樣的人:他們本是命運的棄兒,他們對人世本可以厭棄,可他們依然默默無言地生存著,並在這默默無言中讓那些自認為可以俯視他們的人感到另一種光芒:刺眼的光芒。
生活悟語
苦難並非是一種酸性物質,有時它倒是一種強心劑,認人在其中更加振作,更加清醒:命運隻有由自己安排,任何苦難隻是一種生活的狀態,不管怎樣,自尊自強,勇敢生存,才能顯露出人生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