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學習經驗之一,就是“設想閱讀學習法”。他勉勵同學們在尋求真理的長征中,要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華羅庚是從自學開始,而後走上成才之路的。他說,應當怎樣學會學習呢?我覺得,在學習書本上的每一個問題、每一章節的時候,不應該不隻看到書麵上,而且應當看到書背後的東西。究竟要看到背後的什麼呢?華羅庚進一步做解釋: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僅應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原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鍵,才得出這個結論的。同時還不妨進一步設想一下,書本上沒有做出結論,我自己設身處地,應該怎樣去得出這個結論。這就是說,讀書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懂得結論,而且還要了解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一般人學習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拿起一本書,幾下子就看完了,實際上並沒有讀懂,應用的時候才發現吃了夾生飯,不能運用自如。學習應該向華羅庚所說的那樣,多做幾個設想,深追窮搜,找出書“背後”的東西。這樣學習雖然慢些,但卻能收到良好的實效。華羅庚還提倡學習要有兩個過程:一個是“由薄到厚”的過程,另一個就是“由厚到薄”的過程。前者指的是指學習要積少成多,循序漸進,這僅僅是學習過程的第一步;如果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學習就不會有大的進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礎上,必須再返回來“由厚到薄”。那麼,如何將“厚”書讀“薄”呢?華羅庚的體會是:“在對書中每一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後,就需要進一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連串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麼是書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係,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率全書的基本線索,貫穿全書的精神實質。”這就是說,學會站得高一點,對所讀的書的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把原來很厚的一本書提煉成幾組公式、幾個原則、幾種方法,等等。這樣一來,既高度概括總結了全書的經典內容,又便於識記本書的重點。隻有這樣才能對學問有比較透徹地了解。智慧心語:找對好的記憶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把書本上的知識記住,還能把與其相關的內容聯係起來,使記憶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