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方法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大師,向他請教做人之道,大師笑了笑,給他講了兩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強壯的青年,一拙一巧。兩人奉命在同一塊土地上各自挖井取水。很快兩人都挖了2米多深,但絲毫沒有出水的跡象。拙者繼續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則換了個地方作新的嚐試。如此這般,兩人工作了很久,終於,拙者通過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泉源,而巧者因為盲目地不斷更換地點,終究一無所獲。
年輕人聽罷,若有所悟地點點頭:“我明白了,做人就應該持之以恒,不應該朝三暮四,蜻蜓點水,否則終將一事無成。”
大師笑笑,又講了一個故事:
還是這樣兩個人,巧者在經過數次的嚐試後,不斷總結經驗、分析地質,終於在一個地方發現了出水的跡象,於是在此深挖,最終找到了水源。而拙者則始終在原來的地方,一如既往,埋頭苦幹,越挖越深,雖然付出了很多努力卻終成徒勞。
“這——”年輕人有些遲疑,“我想,也許人應該不斷地嚐試,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而不應該刻板教條,更不應該執迷不悟。”
大師慈祥地笑了笑,說:“那麼,做人是應該像拙者那樣,還是學巧者一般,做人的道理你懂了嗎?”
“呃!”年輕人疑惑起來,“這個……”
“嗬嗬……”大師從容道,“其實做人之道正是如此,當你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要像拙者那樣堅持下去,絕不可朝三暮四。但如果在努力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或不合適,就要像巧者那樣及時改正,尋找新的、更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切不可一味蠻幹。
人生真悟:生活中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做人也不可以死板。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在實踐中用心去摸索和體味!”
知識的獲得在於思索
甲乙兩人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一座高山上找到了智者。他們虔誠地請教智者:什麼是知識,如何才能獲得知識呢?
智者笑而不答。取出三頂帽子,一黑二白。然後他讓甲乙兩人閉上眼睛,悄悄地扔掉了其中一頂帽子,接著把剩下的兩頂分別戴在二人的頭上,然後請兩人睜開眼睛:“現在,請你們告訴我,自己頭上戴的是什麼顏色的帽子?”
二人睜開眼睛,因為無法看到自己的頭頂,隻能相互望了望。許久,兩人都慚愧地說:不知道!也就是剛剛說完,他們又幾乎同時叫出聲來:“我知道了!是白色的!”
智者點頭稱許:這就是知識!
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一例非常簡單的形式邏輯問題。在既定的條件下,甲乙兩人都希望看到對方頭上戴的是黑色的帽子,因為那樣,他們自己頭上所戴的帽子就隻有一種可能——
因為剩下的隻有白色的。而如果對方戴的是白色的帽子,那麼自己頭上戴的將是兩種可能——黑或者白。所有的條件都已用完,他們無法判定。所以隻能說:“不知道!”
甲乙兩人都是不遠萬裏而來,他們迫切地想學習知識,從智者那裏得到答案。當然不希望讓智者覺得他們很笨,所以他們都會很用心地思考,回答智者的考問。他們不想回答“不知道”,也害怕“不知道”。有意思的是,當他們同時說“不知道”的時候,他們又同時“知道”了!
人生真悟:知識的獲得在於不斷地思索!
無用之用
一隻鹿在河邊喝水,突然看到自己的一對長角,覺得十分漂亮,它便洋洋得意起來,自我陶醉地說:“我的長角是多麼漂亮啊!”
但隨後它發現了自己四條腿長得並不美,太細太纖長,不由得又自卑起來。
小鹿正在顧影自憐的時候,一隻老虎突然從樹叢中躥出來,猛地撲向鹿。鹿撒腿就跑,老虎追了很長很長一段路,也無法追上鹿。
就在老虎準備放棄的時候,鹿長長的角突然被森林中的荊棘掛住了,一時無法掙脫開來。
老虎見狀,馬上趕上來一口咬斷了鹿脖子。鹿在垂死之際,不禁喟然長歎:“原來害死我的竟然是我最得意的角。”
鹿自以為是優點的角沒有帶給它好運,而那自認為醜陋的腿可以救它的命。世界上沒有絕對標準,很多的時候,往往“沒有用”的東西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用處。
人生真悟:莊子說的真的不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之用,往往出其不意,另辟蹊徑,令人刮目相看。
最有價值的
從前,有一個國家連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帝龍顏大悅,遂命人鑄造了三尊一模一樣的金人準備賞賜給大臣,但同時也出一道題目,就是要說出這三尊金人哪一尊最有價值。
眾大臣紛紛上前鑒賞,圍著金碧輝煌的金人東摸摸西看看,稱重量、賞工藝,結果發現這三尊金人完全是一樣的。滿朝大臣想盡一切辦法,竟然無法分出個高低。
最後,一位長期奔波在外的欽差大臣說他有辦法。
這位大臣胸有成竹地拿了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尊金人的耳朵裏,第一尊金人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第二尊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裏直接出來;而第三尊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裏。這位大臣指著第三尊金人說:這尊最有價值!皇帝微笑著點了點頭,答案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