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小的時候,一件關於黑奴的小事對他影響很大。雖然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他卻依然記得非常清楚,如在眼前一樣。
馬克·吐溫家有個叫桑迪的黑奴小孩,是從漢尼巴爾人那裏雇來的。桑迪是馬裏蘭東海岸那邊來的,遠道經過半個美洲大陸,遠離家人親友,賣給了人家。桑迪生性活潑,天真爛漫,喜歡吵吵嚷嚷。桑迪整天地唱啊,吹口哨啊,叫啊,瘋啊,笑啊——真是瘋瘋癲癲,叫人受不了。
有一天,馬克·吐溫終於受不住了,跑到媽媽那裏告了一狀,說桑迪整整唱了一個鍾頭,一刻也不停,實在受不了了,問她要不要把桑迪關起來。
媽媽的眼裏流出了眼淚,嘴唇顫抖地說了這樣的話:“可憐的小桑迪唱,說明他沒有想心事,我就寬一點心;可是桑迪要是不開腔,我看他那是在想心事,我就難受。因為小桑迪再也見不到他媽媽了。要是他還能唱,我就什麼也不能阻攔他,隻有謝天謝地的份兒。你要是大一些,就會懂得我講的。聽到這孤苦伶仃的孩子吵吵鬧鬧的聲音會叫你高興的。”
這是平凡的話,用的是平凡的字眼,可是它印進了馬克·吐溫的心裏。從此以後,小桑迪的吵鬧聲再也不使馬克·吐溫感到煩惱了。
馬克·吐溫後來為什麼不再為桑迪的吵鬧聲而感到煩惱了?
故事素材可用來說明和支持下麵的觀點:
1. 同情、仁愛之心是人類的美德。
2. 同情和幫助弱勢群體,不僅體現在物質上的幫助,而且體現在精神上的理解和體恤。
在所有通向女人愛心的道路中,憐憫是最直截的。——[英]鮑蒙特
在社會中獲取成功的秘訣是要有一定的熱誠和同情。——[美]愛默生
你看不見哀傷的河水,因為它流的不是你自己的淚。——[美]波爾奇亞
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啟發的一種感情的反映。——[法]孟德斯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