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李良奉趙王武臣之命,招安太原,行至石邑,正遇秦兵防守井陘關,不能前進,此關為著名險要地方。李良正擬遣兵攻打,守關秦將聞是李良,心想:“此人從前曾作秦官,如今卻降趙國,不如設一計策,以離間其君臣,使之相疑。”乃修成一書,遣使前往趙營投遞,假稱是二世皇帝遣來寄與李良。
書中作二世口氣,說是:“李良前曾事我,位至大官,備受寵幸。今聞在趙國為將,若能自知悔過,背趙歸秦,當赦其罪,並有爵賞。”李良將書閱畢,心中疑惑不定。欲待前往攻關,因地形險惡,隨帶兵隊太少,恐難成功。遂想回至邯鄲,麵見趙王,請其添派兵隊。主意已定,便傳下命令,拔營回去。
一路行來,將近邯鄲地方,忽見一大隊車馬風馳而至,儀從甚多,儼如王者。李良心想:“一定是趙王出行。”慌忙下馬,俯伏道旁迎駕。及至車馬行近,方知不是趙王,卻是趙王之姊出外遊宴。偏值王姊大醉,不知李良是位大將,當作尋常官吏看待,自己安坐車中,但命從人傳諭免禮。及至李良立起,王姊車馬已風馳而去。李良對著部下諸將,不覺羞慚滿麵!
李良素來驕貴,今日當眾人前受此恥辱,不但李良心中生氣,即旁觀諸將一齊替他不平。中有一人向李良說道:“今天下紛紛舉兵叛秦,才能出眾之人,便自稱王。將軍屢建大功,盡可自立,何必依人宇下?且趙王平日看待將軍何等恭敬,今日卻被女流輕慢!可惜將軍蓋世英才,遭此玷辱。如今惟有發兵趕上,殺死此婦,方可雪恥。”李良自得秦將之書,心中已有叛趙之意,不過還未決定。此時遭人輕視,又被部將用言激他,不覺老羞成怒,便依言遣兵追殺王姊。自己率領諸將,一徑襲取邯鄲。
李良到得城下,邯鄲守城人見是自家兵隊回來,毫無疑慮,放他進城。李良引兵入城,直到王宮。所有侍衛人等,因事起倉猝,未曾防備,無力抵禦,李良遂將趙王武臣殺死,又分兵往殺諸大臣。左丞相邵騷也遭此禍,隻有右丞相張耳、大將軍陳餘平日廣交賓客,耳目眾多,消息靈通,早有人來報信,因得逃出邯鄲。一路上收集兵隊,得數萬人,便想替武臣報仇。
旁有張耳賓客向張耳道:“二君本是魏人,旅居趙地。趙地人心尚未歸附,欲思自立為王,勢力太孤,恐難成事。不如訪立趙王之後,輔以仁義,號召國人,便可成功。”張耳、陳餘二人皆以為然。遂覓得趙王後代一人名歇者,立為趙王,居住信都。李良聞張耳、陳餘立趙歇為王,知他必來報仇,欲趁他基業未定之時,進兵擊之,即日整隊前往。陳餘聞言,出兵迎敵。
李良大敗而回,便棄邯鄲城,投降章邯去了。
章邯自擊敗周文,立了大功,又得二世遣來司馬欣、董翳相助,並增加許多生力軍隊,正議進兵往救滎陽。忽據探卒報告:“楚將田臧殺死假王吳廣,帶兵前來迎擊,已到敖倉地方。”
原來,吳廣監著諸將,圍攻滎陽數月,不能取得城池。吳廣本是村夫出身,平日不知兵事,一切調度皆不得法,已為諸將所輕。又因一個窮漢,忽然做了國王,不免誌得意滿,不似從前謙恭愛人,以此眾心不服。及至周文敗報傳到軍中,諸將田臧、李歸等見事不佳,吳廣並無布置,大眾遂暗地相聚密議道:“近聞周文軍敗,秦兵旦夕將至,我軍攻打滎陽許久日子,還未攻下,若仍困守此間,秦兵一到,裏應外合,必至大敗。
為今之計,隻有酌留少數兵隊,圍住滎陽,悉合大隊精兵,往迎秦軍,決一死戰,免得坐而待斃。惟是假王素來驕傲,用兵之道又全然不知。今充監軍之職,不得其同意不能進行。而事關大局,成敗利鈍,決於俄頃,勢難坐視。”末後,公同議定,矯稱陳王命令,殺死吳廣,遣人將其首級獻與陳王,陳明原由。
陳王也就無法,隻得遣使賜田臧楚令尹印,封為上將。田臧既掌兵權,便令李歸帶兵圍住滎陽,自己率領大隊西行。到了敖倉,恰與章邯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