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回 盟洹南章邯投降 據陳留麗生獻策(1 / 2)

話說項羽統率各國之兵,往攻章邯。進至漳南,章邯兵在棘原,兩軍相拒,尚未交戰,章邯因敵兵勢不可當,遂引兵退後以避之。項羽見秦兵退去,率眾追上。秦兵卻又退避。如此數次,章邯終不敢戰。

二世聞說王離兵敗,章邯又畏怯不戰,即遣使至軍,責備章邯。章邯恐懼,命長史司馬欣回到鹹陽,麵陳軍務。司馬欣星夜趕回京師,直至宮門求見。

趙高平日遇事欺瞞二世,今聞司馬欣到來,恐其麵見二世,說出真情,便遣人將司馬欣留住,亦不奏知二世。司馬欣一連等候三日,不但不能麵見二世,連趙高亦不能見。暗中探聽,方知趙高有疑章邯之心。自想:“在此非徒無益,且恐有禍!”遂趁著旁人不在之際,改換平民衣服,逃走而去。不敢由原來官道行走,卻從偏僻小路出了函穀關。趙高聞司馬欣逃去,果然遣人追拿。來人但知向官道尋覓,故司馬欣得脫。

司馬欣回至軍中,便向章邯告知情形,因說:“趙高居中用事,專權欺主,事勢至此,已無可為。今既戰勝,趙高亦妒我之功;不能勝,則不免於死。將軍可細思之。”章邯聽了,正在憂悶無計,忽報陳餘遣人送書前來。章邯將書拆開,見書中寫道:白起為秦將軍,南勝楚,北破趙,坑趙卒二十餘萬。平日攻城得地,不計其數,竟被秦王賜死。蒙恬為秦將軍,北逐胡人,得地數千裏,竟被殺於陽周。何也?皆因功多,秦不能盡封其官爵,故借罪名殺之。今將軍為秦將已三年矣!所失兵卒,不下十餘萬。而各國並起,敵兵日多。加以趙高素來迎合二世,今遇事急,亦恐二世殺之,故欲借事殺將軍以塞責。將軍在外日久,與朝臣又多嫌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今日天亡秦國,無論智愚之人皆知之。將軍在內不能直諫,在外為亡國之將,一身孤立,欲求保全,難矣!將軍何不回兵與各國結約,一同伐秦,分裂其地,南麵為王?比之身遭刑殺,妻、子受禍,豈不遠勝乎!

章邯看罷來書,心中狐疑。乃先遣人到項羽營中,說是“欲來投降,請派人商議投降契約”。項羽便派人與章邯使者會議。隻因章邯尚在猶豫不決,所以議了多日,仍未決定。

項羽也料章邯並非實心來降,且恐中其緩兵之計,遂使薄將軍引兵渡過三戶津,與秦兵交戰,連勝兩陣。項羽又盡起大兵進擊秦國,大破之。章邯連敗數次,折了許多兵卒。又料趙高不肯派兵救應,自覺勢窮力竭。旁有都尉董翳,便力勸章邯投降,章邯之意始決。

章邯再遣人向項羽陳請。項羽密召諸將商議道:“我兵糧餉不足,不如聽其歸降。”諸將皆言甚善。項羽遂受了章邯之降。擇定日期,項羽與章邯設盟於洹水之南、殷國故墟之上。

章邯見了項羽,流涕訴說趙高之奸。項羽用好言安慰,乃立章邯為雍王。因其初降,未可深信,故不使領兵,留在楚軍中居住。章邯長史司馬欣,本是項梁故人。項梁前在櫟陽犯事,被拘獄中。司馬欣時為櫟陽獄吏,項梁托人說情,司馬欣將項梁開釋,算是項梁的恩人。所以項羽便命司馬欣為上將軍,帶領秦卒二十餘萬人前行,項羽項自統各國之兵四十萬人為後繼,由河南一路長驅而進。

當日沛公與彭越攻打昌邑不下,遂棄卻昌邑,別了彭越,引兵西進。一日,行至高陽,安下營盤。正擬預備攻城,忽報:“有高陽人酈食其在外求見。”原來酈食其本儒士,時人稱為酈生。性喜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生,乃屈身為裏中監門吏,借以過活。說起監門,本極微賤,平日被官吏呼來喚去,如同牛馬。惟酈生與眾不同,縣中官吏都不敢命他作事。隻因他是讀書人,學問既好,又有口才,不過因貧充當監門,掛名給餉,所以無人敢慢。一縣之人,遂皆呼為“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