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慎重交友,與成功者為鄰(1)(3 / 3)

馬振國說,今年暑假的一天晚上,他到學校一食堂二樓“土豆先生”快餐廳吃飯,發現學生寥寥無幾。跟餐廳服務員閑聊,得知這裏從晚上7時30分以後,就幾乎沒有學生來吃飯了。

“既然有現成的場地,何不把這段黃金時間利用起來呢?”馬振國的腦子裏立刻萌生出開一個咖啡廳的想法。他找到快餐廳的老板商量。老板十分爽快,一口就答應

把晚上7時以後的時間“出租”。

很快,這家名為“80年代”的咖啡廳正式營業。

從萌發最初的想法到咖啡廳正式營業,李振國、馬振軍、劉弈3人整整忙活了兩個多月。從前期策劃、控製預算、製定宣傳方案,到拉電線、釘釘子、采購原料,3人都親力親為。

因為快餐廳白天還要照常營業,咖啡廳每晚都要“變身”一次:白色的塑料餐桌全部鋪上漂亮的花桌布,打菜和小炒部窗口用懸掛的竹席巧妙遮住,再配上紅色塑料裝飾花,變成收銀區和吧台。兩台小音響接到筆記本電腦上,咖啡廳裏就有了悠揚的音樂。

馬振國說,第一天開業,原以為半小時就能弄好,結果足足忙了兩個小時,把一大群前來捧場的朋友晾在一邊,非常狼狽。後來,他們吸取教訓,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個具體區域。“現在15分鍾就能搞定。”

“光是幾張飲料單,就修改了5次。”李振軍說,飲料單看似簡單,想做得新穎美觀並容易。他熬了兩個通宵才設計完成。采購原料也是一門學問,既要保證質量,又要價格低廉。3人在網上搜索各種奶精、糖漿、咖啡豆和果味粉的價格,抄在紙上後再拿到超市裏逐項對照,貨比三家再購買。

咖啡廳裏的所有飲料,都是李振軍和劉弈兩人調製。兩個大男生學了一個星期,硬是把幾十種飲料的做法背得滾瓜爛熟。現在,一晚上做幾十杯奶茶,對李振軍來說已不算什麼了。

李振軍說,開張的頭一周,生意非常火爆,一晚上有上百顧客。一周後,生意突然冷清下來了。

“找不到原因,非常鬱悶。”李振軍說,那幾天他趴在咖啡廳的桌子上,死死盯住門口,盼著有人進來。“燈光閃一下,都會激動地跳起來。”

後來,3人湊在一起分析客流量下降的原因,最後將目標人群鎖定在各個社團組織和校園情侶身上。他們還自製《顧客滿意度調查表》,了解顧客的口味。

“鬥地主”大賽是3人想出來的點子,結果效果不錯。3人商量,以後還要在店裏放上拚圖遊戲,舉辦室外舞會。他們相信,隨著知名度不斷擴大,咖啡廳早已有負轉正。

深度點評:

我們姑且不論哥三個此行能賺到多少錢,但一次成功的創業經驗卻是十分寶貴的。這一路走來遇到的困難、解決的困難、遭遇的危機,最後逆轉乾坤,這份過程便已經價值千金。因為年輕人現在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這並不是讓年輕的我們不重視結果,而是將重心更多的放在積累經驗上,因為年輕的我們是輸的起的。“二十五歲不定項,三十歲不擇業。”前文說過,人生要多去經曆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即使是阿裏巴巴的馬雲曾經也開倒過好幾家公司,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落魄到在馬路上喝的酩酊大醉。

這種失敗在當時是煎熬的,但在日後卻是受益終身的。如果你用三百塊錢認清了你身邊一個人的人品,那麼你該慶幸,而並非是鬱悶,因為這為你日後省了三萬甚至是三十萬。

人生中遇到狐朋狗友是在所難免的,因為隻有遇到錯誤,我們才會知道什麼是對的,誰是不值得交往的,誰是值得深交的,誰是你能真正陪你同甘共苦的夥伴。

曾經的我們都是不懂事的少年,在一間院子裏與從小到大的朋友玩了很多年。可這種牽絆會在長大以後變成一種包袱,讓大家總是膩在一起,打發時間。

也許在小時候,哪怕是坐在馬路邊呆一天,這也是一種青春和羈絆。但在長大以後,一群年輕人無所事事的壓一天馬路,或者在網吧裏廝殺遊戲。如果是偶爾的,我們可以視為是一種懷舊情節,但如果是每天如此,這便是沒有價值的。

當你與朋友睡眼惺忪的從網吧刷夜出來,看著大街上忙碌的人群,你是否會有一種對自身的厭惡感?哪怕是小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事情做,而你卻生活的毫無目的,你們像一群孤魂野鬼,在午夜遊走在人間,而在白天藏在家中睡覺或者無聊。

這是你想要的人生嗎?

心理科學:

其實狐朋狗友和創業夥伴僅僅一線之隔,如同一層窗戶紙,捅過去了便會化為對於你有幫助的摯友,而捅不破便是耽誤你人生發展的惡人。

因為我們總是喜歡同化別人,無時無刻的、不知不覺的。當一個團體中大家都過著混日如年時,你提議不如我們做點什麼吧,大家會覺得這是你的異想天開,而後打擊你消滅你的積極性。大家並非覺得這個想法不好,而是不喜歡異類,不喜歡別人與自己有什麼不同。因為這是一個沒想法的團體,不允許一個有想法的成員,這樣才會公平且持久的保持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