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走出憂慮的陰影(2)(1 / 3)

女性特別易於陷入煩惱的心理危機之中。她們每天花在處理家常事務上的精力,遠不如花於對子女的無謂操心與懊惱,以及其他無謂的精神緊張上來得多。一到傍晚,他們總是感到精疲力竭,然而她們不曾意識到,這是她們將大部分的精神浪費於無謂的心理所造成的不安的緣故。

人類居然能容許種種無謂的煩惱、憂慮,來榨取人的青春和生命,使人未到中年就現老相,豈不是天下之大怪事嗎?看到許多年僅三十的妙齡女人,麵部就已出現皺紋,你以為這是由於她們過度地操勞,或者真的遭遇到重大的不幸所致嗎?不是的!促使她們未老先衰的,是她們多愁善感的脾氣和她們容易煩憂的習慣。

“煩憂能使人老”。煩憂會在人們的臉上刻劃出殘酷的皺紋!曾經有一個人,因為重大的煩憂使他於三個星期之間,容貌大變,使我就像看見了兩個前後完全不相同的人一樣。

女人們往往習慣於用電氣、藥品或手術挽救紅顏的過早衰老,這真是愚不可及。她們未曾覺悟,使她們衰老的,隻有煩憂。醫治衰老的藥品隻有一種,而這種藥品隻在自己的心中可以找到,那就是天真坦然的態度和不再煩憂的習慣。

驅除煩憂這種心理危機的上最好方法,就是常常懷著一種愉快的態度,而不要老是去糾纏生活中的不幸與醜惡的方麵。

保持身體的健康,也是矯正煩憂這種心理危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胃口,甜蜜的睡眠,清爽的神智,都是可以減少煩憂的妙方。在變態時,煩憂才會滋生。體力強健的人,煩憂偷襲的機會比較少。而在活力低微、體質衰弱的人的生命中,煩憂最易侵入與滋長。

在你克服危機的路途中,當你一覺察到恐懼、煩憂的思想侵入你的心中,你必須立刻將你的心中充滿各種希望、自信、勇健與愉快的思想,不要坐視這些剝奪你幸福的敵人在你心中盤踞起來!立刻把那群魔鬼驅逐出你的心靈!

最後,我們想告訴你克服煩憂這種心理危機的辦法是:醫治煩憂病時,你不用請醫生,也不要跑藥房。你可以自己治療。你隻要用希望替代失望,用樂觀替代悲觀,以鎮定替代不安,用愉快替代煩惱就夠了。兩種完全相反的思想是不能並存的,他們會相互克製。

三、不計較得失

“不以得為喜,不以失為憂”是一種非常良好的心態,這種心態的優勢是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不因一時得失而前功盡棄。相反,因得到一點東西就興奮狂跳,又因失去一點東西就捶胸頓足的人,本身就有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其危機是隻顧眼前利益,不重未來發展。

有一個叫露西爾·布萊克的人在還沒有懂得“為所有而喜,不為所無而憂”的道理前,正麵臨一場不幸。她那時住在亞利桑那州的塔森,下麵是她講述的遭遇:“我的生活一向忙亂——在亞利桑那大學學風琴,在鎮上主持一家語言障礙診所,還在綠柳農場指導一個音樂欣賞班。我就住在綠柳農場裏,我們在那裏可以聚會、跳舞、在星光下騎馬。可是,有天早上我因心髒病而倒下來了。‘你得躺在床上一年,要絕對地靜養。’醫師並沒有保證說我還會不會像以前一樣健壯。在床上躺一年,意味著我將要成為一個無用的人——或許還會死掉!我感到毛骨悚然,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做了什麼竟會遭到這種懲罰?我又悲痛又感到忿恨不平,卻還是照著醫師的囑咐躺在床上。鄰居魯道夫先生是個藝術家,他告訴我:‘你以為在床上躺一年是個不幸?!其實不然。現在,你有了時間去思考,去認識自己,心靈上的增長將大大多於以往。’我平靜下來,讀些勵誌書籍,試著找出新的價值觀。一天,收音機傳來評論員的聲音:‘惟有心中想什麼,才能做什麼。’這種論調我以前不知聽過多少次,這次卻是第一次深深打進心坎裏,我改變了主意,開始隻想些自己需要的東西:歡樂、幸福、健康。我強迫自己每天一起床就為擁有的一切讚美感謝:沒有痛苦、可愛的女兒、健康的視力聽力、收音機裏優美的音樂、有閱讀的時間、豐富的食物、好朋友等。當醫師準許我在特定時間內可以讓親友來訪時,我是多麼高興啊!好幾年過去了,現在,我的日子過得充實而有活力,這實在應該感謝躺在床上的那一年。那是我在亞利桑那最有價值、最快樂的一年,因為我養成了每天清晨讚美感謝的習慣。慚愧的是,由於害怕即將麵臨死亡,才使我真正學習到如何過真正的生活。”

《格列佛遊記》一書的作者約拿丹·史威佛特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頹廢的厭世主義者。他每次生日都黑衣素食,以示對自己的出世感到遺憾。雖然如此,他仍然讚美幸福快樂是促進健康的最大力量。他宣稱:“世上最好的醫師是節製醫師、安靜醫師和快樂醫師。”我們也許都能受到這位“快樂醫師”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注意自己擁有的可貴財富——比故事中阿裏巴巴的財富還多。你會為億萬富翁出賣自己的眼睛、手足、聽覺、孩子或家人嗎?把擁有的資產加起來,你就會發現,縱使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等人把所有的金銀堆聚起來,也買不到你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