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骨子裏都希望能靠自身的優勢去和別人較量,從而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在成功學中叫“激發自身的優勢,去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確,談到一個人如何激發自身存在的優勢的時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問題,也是一個令人頭痛難受的問題。之所以令人興奮,是因為誰都願意憑借著自身的優勢立足於社會,立足於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從而使自己能比別人捷足先登,更多地獲得成功的概率;之所以令人頭痛難受,是因為想確立自己生存優勢的意願,並不能取代現實中麵對的窘迫,常常是落後於人、受製於人,以致於心裏憋著一股總是趕不上別人的火。光發牢騷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感覺不滿,你環顧左右前後,就能看出有許多事可做,而發牢騷是毫無用處的。
防止牢騷滿腹,就要徹底解決眼前的問題。有時徹底解決了一個問題.可以引出意外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對於他的目標幻想得太過度,而忘卻了自己的實情,就會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離目標更近些。這容易造成他自滿,而忘卻眼前的工作。
波士頓大學商科的教務長羅爾德對畢業生曾經有這樣的告誡:“大學生每每容易有一種危險——那就是分心於其他的問題,而把目前的問題疏忽了。年輕人有許多失敗,就是因把目前的職務看得太容易簡單,以為不值得用他全副的精力去幹。”
一個高目標不可掩蓋目前的需要。固然,一個人要曉得往何處去是重要的,曉得自己與那目標的距離也是重要的,但卻須有一種確實的計劃,依著計劃由現在的地位前進以達到目的地。
至於前進的速度,並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重要,重要的問題是:我現在做的事,是否能幫助我達到最後的目的。許多大人物從一種工作換到別種工作,並不是好像蝴蝶從一朵花飛到另一朵花。他們之所以換工作,是因為他覺得走到了不通之路。大人物的眼光是要能看到一種情況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要能看到一種情況的閉塞。
恐怕你要試走幾條路,然後才能達到你真正想要達到的地方。恐怕你難免要調換幾種工作,或回頭望望,但是你這種改變必須是根據已往的經驗經過聰明的考慮。你的改變不可能是因為好變動,或是因為對目前工作的畏難。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家吉姆·彭說:“不滿既可以創造優勢,也可以製造危機。”
七、趟過憂慮的沼澤
憂慮是現代的一種心理疾病,侵擾著人的靈魂和精神,致使許多人活在憂慮之中,而無法調整自己的心態。這種危機是因為在很多領域中,我們都是主宰,但是我們卻無法主宰內心中的憂慮,我們仍活在恐懼之中。
有一位婦女坐電梯時,突然電梯發生了故障停在兩層中間。大樓管理員用電話問她,是否就她一個人在裏邊,她回答說:“不是,不隻一個人。”隨後管理員向她保證,電梯很快會修好,請她別擔心。
電梯終於修好了,門開了隻見那位女士一個人在裏邊。管理員很驚異地問她:“你不是說不隻你一個人困在裏麵嗎?”
她平靜地答道說:“確實不隻一個人,上帝與我同在。”
經常感到有恐懼心理危機的人,有多少能像她一樣冷靜地回答問題?也許世上最大的安慰在於你並非單身一人。當你理清這點後,恐懼的心理危機將會遠你而去。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文豪加繆把20世紀叫作“恐懼的世紀。”有一首現代交響曲就叫“焦慮的時代”,我們連作曲也以焦慮為題,可見其影響之深。
我們不僅僅有一般的傳統的恐懼,還有更大的新的恐懼——擔心核戰爭會打起來。而且即使核彈不打過來,我們仍然會擔心無形的殺手“輻射”會對我們及子孫後代造成嚴重的傷害。有一位科學家最近斷言:“我們對原子彈、空間導彈和許多毀滅性的殺傷武器產生了無所不在的憂慮。”
用“無所不在的憂慮”這句話來描繪我們現在的生存危機情形,真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們所感到的這種恐懼,與過去原始人因聽到劍齒虎的嚎叫聲引起的恐懼大不一樣。原始人因恐懼匆忙逃走,或者急中生智,在木棒前端綁上石頭,將老虎打死,結果,除了有美味可餐以外還能拿皮做外套。當然。這是麵對恐懼最基本和最原始的行為,它促使我們采取行動保全性命。恐懼的作用不論在過去或現在都一樣有效。當我們因害怕漏氣而檢查輪胎時,這是憂慮所產生的一種良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