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亂世出英雄(8)(1 / 3)

衛青準備上書報告天子有關軍事的詳情,李廣不予回答。大將軍派長史馬上督責李廣軍部的僚屬前去對質聽審。李廣說:“眾校尉都沒有過錯,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現在就親自到大將軍的軍部上報軍情。”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年青束發的時候開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的七十多次仗,而今很幸運地跟從大將軍出征,有了跟單於交戰的機會,然而大將軍又調開了部隊,從東路出擊行軍繞遠,而且又迷失了道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終究不能麵對那些執法官吏的審問了。”說完就抽出刀來自殺了。

李廣軍中的軍士、大夫、全軍上下都痛哭失聲。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無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也不論是年老的還是年幼的,都為他流了淚。而右將軍趙食其被單獨交給了執法官吏,罪當斬,他出錢贖罪,降為平民。

太史公說:“《論語》上說:‘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沒有命令,人們也會跟你去做;為官者本身行為不正,即使有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從。’這話說的正是李將軍吧。我看到的是,李廣老實憨厚得像個鄉下人,嘴不善於說話。但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無論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的死感到極度悲哀。

那忠誠的心,真是被士大夫所信任啊!諺語說:‘桃樹李樹雖然不說話,但樹下自然地被踏出一條小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說的雖然是小事,卻可以說明更大的道理。”

這是《史記》中諸多著名人物的傳記中十分優秀的一篇,記敘了西漢名將李廣的的戰鬥生活,讚揚了他抗擊匈奴的卓越功績。司馬遷以具體生動的事例,描述了李廣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英雄本色,塑造出了血肉豐滿的“飛將軍”形象。同時,作者也記敘了李廣長期遭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揭露了任人唯親、貪功諉過的真實麵貌。敘述時雖不著一句議論,但字裏行間卻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出他對李廣遭遇的同情。而末尾的評語,更可見他對李廣的由衷敬仰。

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雖白首未得封侯,但多少萬戶侯早已沉入曆史的塵埃,倒是這位身無爵位的李廣卻能夠名垂青史。

貞潔烈女

貞婦烈士是為人們所讚揚的,人才也好比貞婦烈士一樣,隻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堪信任。但是,要想識別貞婦烈士一樣的人才,卻需要有超常的見識和寬廣的胸襟,否則,即使有真正的人才,也不會為你所用。

西漢曹參做宰相的時候,很懂得用禮節對待賢人,他讓著名的辯士蒯通做了他的上賓。有個人想向蒯通推薦賢士,便對蒯通講了下麵的話。

從前,齊王田榮非常怨恨項羽,打算起兵背叛他,便首先劫持齊國的士人,有不服從的,便殺死。齊國有兩個處士,一個叫東郭先生,一個叫梁石君,也都在被劫之列,勉強服從了田榮,等到田榮敗死之後,二人以為自己順從田榮是醜事,便一同到深山中去,隱居不出來。有個客人對蒯通說:“先生在曹相國那裏,收拾遺漏,舉發錯誤,顯揚賢人,齊國沒有人能和先生相比的了。你既知道梁石君、東郭先生是俗人所不及的,為什麼不把他們推薦給曹相國呢?”

蒯通說:“對。臣的家鄉有個婦女,和鄰居中的諸母非常要好。一天,她的婆婆夜裏丟了一塊肉,以為是她偷吃的,便發起怒來,把她趕了出去。第二天早晨,那個婦女要走的時候,到要好的諸母處辭行,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她。諸母說:‘你先慢慢地走,我去叫你家人追你回來。’於是,她拿了一束麻,到失肉的那家討火,說:‘昨天傍晚我們的狗得了一塊肉,眾狗互相搶奪,弄得死掉了,討個火去煮了它。’失肉的那家聽了這話,便慌忙追他的媳婦回來。她並不是遊說之士,她隻是用借火的辦法,使那個被驅逐的婦人回來罷了。雖然事物都有相互關聯的地方,不過,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我去討火於曹相國。”

於是便去見曹相國說:“有的婦女,丈夫死了三天便嫁人,但也有幽居守寡不肯出門的,你如果娶夫人,要那一種呢?”曹相國說:“娶不嫁的。”蒯通說:“照這樣說來,選臣子,也是如此啊!現在那東郭先生、梁石君都是齊國的英才,居於深山之中,不肯嫁人,也不曾卑躬屈膝地求官做,臣很願意您派人聘他們來。”曹相國說:“敬遵命。”就去聘二人來做了上賓。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賢與不肖各歸其類。戰國時期,淳於髡在一天之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個賢人。齊宣王也許覺得太多了,便對淳於髡說:“我曾經聽說,方圓千裏才有一個賢人,百代之中才出一個聖人,就是這樣,人們還認為太多了,仿佛一個接著一個似的,可你一天之內就向我推薦了七個士人,這士人是不是太多了一點呢?”淳於髡說:“不是這樣,鳥有翅膀,可以一起飛翔,野獸有腿腳,可以一起奔跑。如果到草木叢生的地方去尋找桔梗和柴胡,那是終生也找不到的;但要到萬裏遠的梁父山之北去采集,就可以用車子來裝載。所以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理很簡單,因為我是賢人,所以大王要從我這裏尋找賢人,那就如往河中舀水;用燧石取火一樣。我不僅覺得不多,還正準備再給您推薦賢士,哪裏僅限於七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