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亂世出英雄(10)(1 / 3)

石德知道其中的利害,恐怕受牽連被誅,就向太子獻計說:“前丞相公孫賀父子及兩位公主就是因受此罪的牽連而被誅殺,現在從你的宮裏掘出了木人帛書,即使明知陷害,那也是無法辯明的了。如今之計,不如先抓住江充等人,問清事實,再想辦法。”太子驚問道:“江充等人是拿著皇上的詔書來的,難道能擅自逮捕嗎?”石德說:“皇上在甘泉宮養病,不能理事,奸臣敢這樣胡為,定是欺蒙了皇上,若不從速發兵,豈不要重蹈秦朝太子扶蘇的的覆轍嗎?”太子聽這麼一說,也覺得有理。隻是未加任何布置準備,就假傳聖旨,征調武士,捉住了江充。韓說等人戰死,蘇文、章戇卻逃往甘泉宮。

太子處死了江充,燒死了胡巫檀柯,並派人持節入未央宮通報太後,打開宮中的武庫,令人守備長樂宮門。

蘇文等奔回甘泉宮,說太子已經造反,江充等人已被捉去。漢武帝此時還算明白,對蘇文說:“太子生變,恐是為江充掘出巫蠱之事,快把他叫來,我要查問清楚。”使者臨去之時,蘇文對他連使眼色,使者既明白蘇文的意思,又恐被蘇文殺掉,不敢去傳召太子,落得賣個情,就在甘泉宮外躲避多時,複回來向武皇說:“太子確已謀反,不僅不願前來,還差點把我殺掉。”

武帝聞言大怒,馬上命令丞相劉屈犛發兵拘捕太子,又下詔命令都城近郊各縣的兵馬均歸丞相指揮。劉屈犛接到命令,即刻發兵攻打長樂宮。太子聞報,想不出其他辦法,假借皇帝命令盡赦都城裏的囚徒,令他們武裝作戰。由石德及賓客張光率領,分兵迎敵。一邊又到處宣稱說,皇上病危,奸臣作亂,要大家領兵討逆。兩邊都是皇帝的名義,群臣不知是真是假,茫無頭緒,也不敢妄動,隻得暫時觀望。

太子與丞相督兵交戰,打了三天三夜,仍未見勝負。直到第四天,武帝駕到建章宮,事情才弄清楚,原來是太子矯詔,子伐父親。大臣武將仍紛紛幫助丞相,討伐太子,就是市井民間,也紛紛傳言太子造反。

太子越來越危急,連忙跑到護軍使者任安那裏,給他赤節,令他發兵。

任安平時與太子十分交好,當麵不好推辭,便收下了赤節,但跑到軍內,再不出見。太子沒有辦法,又讓都中的百姓當兵作戰,打了兩夜,終於兵敗,石德、張光也被殺死。

太子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逃往城門,城門本早已關閉,碰田仁當值,他見太子帶著兩個兒子,情狀可憐,不忍捉拿,就放他出去了。丞相劉屈犛追到城邊,查明是田仁放走了太子,當即就要處斬田仁。禦史暴勝之止住他說:“田仁是二千石的官,不能擅自斬首,應當奏明武帝再行處置。”

武帝聽說太子逃走,暴怒異常。不僅殺了田仁,還追查暴勝之為什麼袒護田仁,嚇得他自殺了,甚至連護軍使者任安私自受節,並未發兵也被逮捕,關入獄中,候日腰斬。武帝又收了衛後的印綬,衛後大哭一場,上吊而死,衛氏家族,全被殺死,包括太子的妃妾,也全部自殺,至於隨同太子造反的東宮官吏,也全被處死。

武帝誅殺了這麼多人以後,尚不解氣,發詔緝捕太子,群臣沒有敢進諫的,惟有壺關三老上書說:“江充隻不過是一布衣,陛下把他當做忠誠之士大加任用,以致江充處處假借皇帝的旨意,迫害太子。江充狡詐虛偽,極善掩飾,使得太子進不能見到皇帝,退則被亂臣困擾。過去江充讒殺趙太子,天下皆知,如今又要讒毀太子,太子結冤無告,身處危急之中,不得已而殺江充,隻求自保而已,並無邪心。”武帝看了這道奏章,也多少有些悔悟,但尚未下定決心赦免太子。

太子逃到湖縣,藏在泉鳩裏,那裏的人雖留住了太子,但家境卻十分貧困,無法供給。太子便寫信給湖縣的一位朋友,覺得他家境殷實,可以幫忙,誰知竟因此走漏了風聲。地方官前往拘捕,圍住泉鳩裏,太子見走投無路,便上吊自殺。太子的兩個兒子同泉鳩裏人一起抵抗,也都被殺死。

此時,漢武帝未必想殺太子,但太子既已被殺,也不能再行反悔,隻好照原來的許諾,照常封賞了那些捉拿太子的人。武帝這才有所認識,派人調查江充等人挖木偶的事,不久即查清楚,多是江充等人弄虛作假,迎合自己。武帝怒極,詔令滅了江充的全家。

太子死後,漢武帝的兒子們爭謀代立,此禍才消,彼禍又起。真是人生如泡影,富貴如幻夢。正如明朝崇禎皇帝所說:“願世世勿生帝王家!”

希望延年益壽以至成仙,本是人之常情,並非怪誕,隻是常人懷此希望,也隻是希望而已,並不能興師動眾去供他驅遣。但如果是皇帝如此,情形就大不相同了,無限的欲望,加上無限的權力,那就會生出無限的禍患來。尤其到了晚年,越是長壽,就越是怕死;越是建立過功業,就越想占有一切,乃至想成佛成仙,長生不老,秦穆公是如此,秦始皇是如此,漢武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曆史上的其他皇帝,雖不如他們那樣求仙若狂,但寵信方士、吞丹服藥者則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