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河北有三股勢力,最大的是王郎,其次是王莽的殘餘勢力,再次是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劉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接見官吏,平反冤獄,廢除王莽的苛政,恢複漢朝的製度。釋放囚犯,慰問饑民。
所做之事,均都順應民心,因而官民喜悅。
當時,有一個叫劉林的人向他獻計說:“現在赤眉軍在黃河以東,如果決河灌赤眉,那麼百萬人都會成為魚鱉了。”
劉秀認為這樣太過殘忍,定會失去民心,就沒有這樣做。劉秀初到河北之時,兵少將寡,地方上各自為政,無人聽他指揮,雖能“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但畢竟沒有大量軍隊。他為王郎所追捕,曾多次陷入窘境。後來,他逐漸延攬了鄧禹、馮異、寇恂、姚期、耿純等人才,又假借當地起義軍的名義招集人馬,壯大聲勢,並聯合信都、上穀、漁陽等地的官僚集團,才算站住了腳。由於他實行“柔道”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眾人一旦歸心,就較為穩定。
劉秀認為,“柔能製剛,弱能製強”,他多以寬柔的“德政”去收攬軍心,很少刑殺立威,這一點,在收編銅馬起義軍將士時表現得最為突出。當時,銅馬起義軍投降了劉秀,劉秀就“封其渠帥為列侯”,但劉秀的漢軍將士對起義軍很不放心,認為他們既屬當地民眾,又遭攻打殺掠,恐怕不易歸心。銅馬義軍的將士也很不自安,恐怕不能得到漢軍的信任而被殺害。在這種情況下,劉秀竟令漢軍各自歸營,自己一個人騎馬來到銅馬軍營,幫他們一起操練軍士。銅馬將士議論說:“肖王(劉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們,我們怎能不為他效命呢?”劉秀直到把軍士操練好,才把他們分到各營。銅馬義軍受到劉秀的如此信任,都親切地稱他為“銅馬帝”。
在消滅王郎以後,軍士從王郎處收得了許多議論劉秀的書信,如果究查起來,會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劉秀根本連看都不看,命令當眾燒掉,真正起到了“令反側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決心跟劉秀到底。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劉秀勢力十分強大,又有同學自關中捧赤伏符來見,說劉秀稱帝是“上天之命”,劉秀便在諸將的一再請求下稱帝,年號建武,稱帝之後,便和原來的農民起義軍爭奪天下,此時,他仍貫徹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這對他迅速取得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劉秀輕取洛陽就是運用這一思想的成功範例。當時,洛陽城池堅固,李軼、朱鮪擁兵三十萬,劉秀先用離間計,讓朱鮪刺殺了李軼,後又派人勸說朱鮪投降。但朱鮪因參與過謀殺劉秀哥哥的事,害怕劉秀複仇,猶豫不決。劉秀知道後,立即派人告訴他說:“舉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鮪若能投降,不僅決不加誅,還會保存其現在的爵位,並對河盟誓,決不食言。
朱鮪投降後,劉秀果然親為解縛,以禮相待。
公元27年(建武三年),赤眉軍的樊崇、劉盆子投降,劉秀對他們說:“你們過去大行無道,所過之處,老人弱者都被屠殺,國家被破壞,水井爐灶被填平。然而你們還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件是攻破城市,遍行全國,但沒有拋棄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劉氏宗室為君主;第三件事尤為值得稱道,其他賊寇雖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機時刻都是拿著君主的頭顱來投降,唯獨你們保全了劉盆子的性命並交給了我。”於是,劉秀下令他們與妻兒一起住在洛陽,每人賜給一區宅屋,二頃田地。就這樣,劉秀總是善於找出別人的優點,加以褒揚。
劉秀極善於調解將領之間的不和情緒,絕不讓他們相互鬥爭,更不偏袒。賈複與寇恂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勢,劉秀則把他們叫到一起,居間調和,善言相勸,使他們結友而去。對待功臣,他決不遺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虜將軍祭遵去世,劉秀悼念尤勤,甚至其靈車到達河南,他還“望哭哀慟”。中郎將來歙征蜀時被刺身死,他竟乘著車子,帶著白布,前往吊唁。劉秀的這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確實贏得人心。
劉秀實行輕法緩刑,重賞輕罰,以結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過百裏的古製,認為“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嚐聞功臣地多滅亡者。”
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競達六縣之多。至於罰,非到不罰不足以毖後的時候才罰,即便罰,也盡量從輕,絕不輕易殺戮將士。鄧禹稱讚劉秀“軍政齊肅,賞罰嚴明”,不為過譽。
東漢建立以後,劉秀仍然實行懷柔政策,避免了開國之君殺戮功臣的悲劇,使得東漢的政治安定,經濟也得到了較快的恢複。
不論在曆史中還是現實中,剛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為主,寓剛於柔,其表現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盡管“柔道”是治國治民、為人處世的最佳方法,卻由於貪婪、暴躁、逞一時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等人性中的弱點,人們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中國曆史上的許多以“柔道”處世、以“柔道”治國的成功事例,早已證明“柔道”比“剛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為利久遠之特點,更是“剛道”所遠為不及。
劉秀“柔道”興漢,少殺多仁,不論是軍事、政治還是外交等方麵都治理得很好。曹操以奸詐成功,劉秀以“柔道”而有天下,看來,儒、道理論並非迂腐之學,隻要運用得當,完全可以比別的方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