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固權之道(5)(1 / 3)

湯東野派去的官員打開詔書一看,果然不出所料,由於杭州發生兵變,逼宋高宗退位,改由太後聽政,宋高宗是迫於無奈才寫下的詔書。湯東野考慮到情況複雜,不能宣讀這樣的詔書。但有詔書要來這的消息已經宣揚出去了,將士們渴望得到朝廷的賞賜。湯東野擔心軍隊得知杭州發生兵變、高宗退位,恐怕會發生變亂,所以同張浚商量這件事。張浚說:“馬上打開府庫拿出錢來,作出要犒賞眾軍的姿態,先使軍心安定。”

於是,他們就把這封假詔書藏了起來,私下裏把州府中過去收藏的高宗皇帝登基時大赦天下的詔書放在車中。等到迎來詔書後,他們把那張大赦天下的詔書張貼在城樓,但那城樓的台階立即禁止通行。沒有人敢上去,因此誰也看不清詔書,也就看不出詔書上的破綻。同時,他們就按照皇帝祭天地時賞賜的慣例,把錢銀、布帛賞給將士,於是軍心大悅。隨後,張浚就決定興兵勤王,保衛宋高宗。

相反的例子則是明代的建文帝。朱元璋為了為兒孫的權力鋪好道路,幾乎殺盡了所有的功臣。功臣是不能謀反了,自己的兄弟子孫呢?那就難說得很。

明代建文帝朱允炆掌政不久,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前來朝見,戶部侍郎官卓敬秘密上書說:“燕王才智過人,酷似先帝朱元璋皇帝的頭腦,而他所在的北平也強手如林,才子輩出,金、元就是在北平建立都城的。

依我看,應該將燕都遷到南昌,以斷絕禍根。剛萌生而沒變化的事稱為苗頭,有了時機就發展的稱勢力。如果不趁早而為,恐怕將來無法收拾。”建文帝看了奏文,大為吃驚,第二天對卓敬說:“燕王是我親叔叔,同我是骨肉至親,足下怎麼說出這種話?”卓敬回答說:“楊廣和隋文帝難道不是父子關係嗎?後來還不是子篡父位。”建文帝沒有采納卓敬的意見。不久,燕王以“靖難”為名起兵北平,攻破南京,建文帝死於宮中。燕王在北京即位,是為明成祖。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世民的決斷,就沒有唐朝的誕生。如果真的是按照李淵的部署撤兵了,那義軍隻有滅亡一條路。何以見得呢?道理很簡單,乃是李世民所說的,在當時,義軍憑的是一股氣,而不是憑借糧草和實力,義軍其聚也快,其散也快,如果與對方打持久戰,必然會挫折銳氣,很快就會成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之勢。隻有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才是正確的選擇。而建文帝無論是政治才能還是軍事才能,都遠不是朱棣的對手,又沒有適時地采取正確的策略,僅靠婦人之仁,沒有大決斷,所以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果。

因此,做大事者必須要有大決斷,事事優柔寡斷,是自取敗亡之道。

政治預言家

中國自古就有許多政治預言家。

這些人,好像能上知一千年,下知五百年似的,實際上,他們也是平凡普通的,隻不過善於根據社會形勢、人事去分析得失成敗以及各種力量的對比發展罷了。

中國是一個曆史極其悠久的國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改朝換代和你爭我奪是經常發生的事,所以,高瞻遠矚就成了統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質,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中國在政治預測方麵的智慧是相當發達的。但這種政治預測又無一定之規,總是根據具體的世事變化而變化。總的來看,不外乎從社會發展、形勢變遷、人事轉化三個方麵入手。

在《三國誌》中有一篇著名的“隆中對”,是諸葛亮在隆中回答劉備有關天下大勢的谘詢,在這席冠絕千古的談話中,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而其後的形勢也正是根據他的預測發展的,諸葛亮可謂是一位“國際形勢預言家”了。但細看這篇“隆中對”,就可看出,諸葛亮並無什麼特異之術,他絕非靠能掐會算來預測出天下大勢,而是完全依據於對現實形勢、人事的準確全麵的了解和細致周密的分析而作出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一旦出了隆中,就盡心盡力地輔佐劉備,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靠了他的努力,劉備才得以與曹操、孫權抗衡而三分天下。看來,要想做一個政治預測家,不能以隔岸觀火的悠閑態度來對待世事,有時還需要積極地參預和投入,才能實現自己的預測。

在這個意義上講,那就不僅是政治預言家,還是政治活動家了。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曾被困在滎陽,他為了爭取各方的支持,讓酈食其為他出謀劃策,計謀一出,立刻遭到了張良的堅決反對,他就是從社會發展、形勢變遷和人事轉化三方麵來分析和確定當時的策略的。

可以說,劉邦之所以能夠勝利,全在於張良的這一分析和預測,否則,必敗於項羽之手。今天看來,這場在政治預測方麵的交戰猶自驚心動魄。

張良身體經常有病,從來沒有單獨帶領軍隊,而是作為出謀劃策的大臣,經常隨從漢王。公元前204年(漢高祖三年),項王把漢王重重包圍在滎陽城裏,漢王憂心如焚又很恐慌,與酈食其商議怎樣去削弱楚國的力量。酈食其說:“過去商湯討伐夏桀時,封夏桀的後代於杞;周武王誅殺殷紂王時,封殷紂王的後代於宋。現今秦朝殘虐無道,用殺伐滅亡了六國,使六國後代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陛下您如果重新擁立六國的後代為王,這些人必然會爭著擁戴陛下您的大德大義,情願做為您的臣子和姬妾。大德大義風行於各諸侯王那裏,您就可以西南稱霸,楚國也必定整肅衣冠,畢恭畢敬來朝謁您。”漢王說:“很好。趕快催促刻六國王印,先生出發分封時就可以帶印前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