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固權之道(11)(1 / 3)

工部侍郎萬景上言道:“內廷外朝,隻知忠賢,不知陛下,豈可尚留左右。”魏忠賢見了這道奏章,大怒道:“一個小小官兒,也敢太歲頭上動土嗎?若不嚴辦,哪還了得!”當即假傳聖旨,廷杖百餘下,未出幾日,萬景便傷發而死。

後來,魏忠賢又借翻前朝舊案之機,誣蔑他們接受賄賂,迫害楊漣等東林黨人,楊漣、左光鬥、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六人被打死在獄中。楊漣死日,土囊壓身,鐵釘貫耳,其狀慘不忍睹,公元1626年(天啟六年),魏忠賢又逮捕了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等七人,高攀龍投水自殺,其餘六人被殺害,史稱楊漣等人為“前六君子”,高攀龍等人為“後七君子”。即便對已故的東林黨人,也追奪封誥,東林黨遭受了極其殘酷的鎮壓。

誅連所及,連別人稱讚附和對魏忠賢的彈劾也不可。中書吳懷賢曾在讀劾奏魏忠賢的奏章時擊節讚歎,被家奴告發,結果被抄家殺頭。百姓言語之間衝犯了魏忠賢,當然也不會逃脫此厄,被剝皮、割舌的百姓不計其數,以至路人相逢不敢言語,隻能以目相示。

魏忠賢的這種殘酷的鎮壓,連普通的百姓都奮起反抗。當魏忠賢派人去蘇州一代逮捕“後七君子”一些人時,蘇州人竟舉行了規模巨大的反抗活動,許多人湧上街頭,把捕人的錦衣衛摔奪下馬,魏忠賢的同黨、太守毛一鷺嚇得躲到廁所裏才免於蘇州人的痛打。當然,後來魏忠賢對反抗者又進行了大肆的逮捕和殺戮。

魏忠賢氣焰熏天,其同黨對他的吹捧。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無以複加的地步。在奏疏中凡提到他的地方,都不敢直稱其名,而稱“廠臣”,內閣擬旨之時,竟稱“朕與廠臣”,把魏忠賢與皇帝並稱,魏忠賢也儼然以皇帝自居,無絲毫謙退之舉。

每年的正月三十日是魏忠賢的生日,這一天,正是他的徒子徒孫、大小走狗獻殷勤、表忠心的大好時機。過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另一個重大的節日就是魏忠賢的生日了,許多無恥之徒忙著替他準備壽禮,往魏家送禮的人,更是絡繹不絕,相望於道路。魏忠賢家每天早上出來開啟大門,都見大門外的壽禮堆積如山,其上寫著送禮者的姓名,其阿諛奉承之辭,不可盡道,這都是那些不能直入其門者的無奈之舉,至於能夠登上魏忠賢門檻的人,就更難以計數了。

魏忠賢自稱“九千歲”,到祝壽這天,官員們擁擠不堪,爭相趨拜,踩掉了鞋子,扯破了衣服,自不是什麼新鮮事。祝壽的人恨不得顯出自己的聲音最高,自己的最為情真意切,你喊一句“九千歲爺爺”,我就高喊“九千九百歲爺爺”與“萬歲皇帝”,相差隻有一百歲。

魏忠賢如此,客氏也不遑多讓。客氏白天在宮中與魏忠賢密謀害人,晚上必回自己家裏居住,據載還養了不少麵首,就是朝中的大官,也有許多人供她淫樂。每天晚上回去時,侍從如雲,燈火照耀如同白晝,其儀仗不減禦駕。她的梳洗妝扮、飲食起居有大批的丫環仆婦照料,其驕奢淫逸,宮中不及。她每天到家,家中的仆婦都要輪次叩頭,或稱老太太,或稱千歲,其排場尊榮,皇後太後猶有不及。據說客氏得獲膳食秘訣,凡是熹宗的膳食,唯經她親自調製,方才合口,所以客氏能夠專寵不衰。

魏忠賢與客氏“夫婦”可謂當世第一對夫妻了!

人畢竟是富有創造力的,魏忠賢的黨徒們為了討好魏忠賢,就徹底解放思想,放開膽子,尋找能博得魏忠賢歡心的創意。公元1626年(天啟六年),浙江巡撫潘汝楨忽然有了一個天才的靈感——為魏忠賢建生祠。祠堂是存放祖先牌位以供祭祀的地方,為活著人立祠堂,那是開天辟地以來未有之事,豈知這一奏章一上,竟得魏忠賢的歡心,熹宗還批準了這一奏議,並賜名“普德”。潘汝楨再接再勵,立即督造,弄得杭州百姓傾家蕩產,被遷民戶流離失所,經過兩個月的大會戰,終於在杭州的西子湖畔立起了一座魏閹的生祠。其祠規模宏大,猶如宮殿,整體建築既廓大又精巧,裏麵的魏忠賢像,用純金製成,其中的五髒六腑,均用珠寶製作,其衣著冠帶,與當時的帝王已沒有什麼區別。

普德祠落成的時候,全國許多地方都派官吏前往,一是參予慶賀,二是參觀取經。此風一開,立即蔓延開來,魏忠賢布於全國各地的黨羽,爭相仿效,蘇州建了“普惠祠”,鬆江建了“德馨祠”,揚州建了“沾恩祠”,淮安建了“瞻德祠”,北京就更多了,有“隆恩祠”、“廣仁祠”、“茂勳祠”等,四川、山西、湖廣、山東、河北、河南等三十餘處也競相建祠,而且大家相互攀比,你爭我趕,越建越大,越建越華麗,一時之間,蔚然成風。

未能為建祠出力的,也不甘落後,惟恐失了魏忠賢的寵,蘇杭織造李實知道,他這一肥缺若不是魏忠賢提拔,自己何由得選,便積極主動地聯絡杭州衛百戶沈尚文等人,上書要求守護聖祠,使其萬載長安,香火永傳。

祠中所懸匾額對聯也怪誕之至,如山東巡撫李精白就撰寫了這樣一幅楹聯:“至聖至神,中乾坤而立極;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長明。”這麼一說,孔聖人比之那就不如遠甚了。如果有人膽敢表示不同意這種做法,那就官運不久,性命可虞了。工部郎中葉祖憲曾對建祠表示過一點反對情緒,立即被魏忠賢罷免,提學副使黃汝經,在杭州的生祠裏感歎了幾句,當即被魏忠賢的爪牙活活地打死。還有許多官吏因不敬不尊或不拜魏閹生祠,均被以各種方式處死,茲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