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團結與友善(3)(1 / 3)

淳於意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當時他被捕的時候,望著眼前的女兒,不停地歎息:“都怪我倒黴,連個兒子都沒有,今遇如此之災禍,誰能幫我一把啊!”緹縈年紀雖小,當時隻有15歲,她聽了父親的話後,心裏非常難受,流著淚對父親說:“父親,緹縈雖是女兒身,但也要和男兒一樣,跟隨父親到長安去,親自向皇上申訴,為父親洗辯冤屈。”緹縈到了長安,皇宮內外戒備森嚴,因見不到皇上,她便想出了個主意,給皇上寫一封信,讓守門的人遞了進去。漢文帝打開一看,是一個女孩寫的,訴說了她父親為官清正,不幸犯罪,要受酷刑,她心中很難過。願皇上廢除酷刑。若腳被砍了,不能再安上,鼻子砍了不能再長出來,這樣就成了殘廢,以後想改過自新,也無路可走。她還說自己願做一個“奴婢”服侍於朝廷,讓父親有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漢文帝讀了這封信後非常感動,也十分重視,於是召集文武大臣,宣布從此廢除酷刑。這樣一來,淳於意就沒有受到酷刑的懲罰,有了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從此,緹縈救父的故事就一直被人們傳頌著。

二十、臥冰孝繼母

晉朝時,山東臨沂有個名人叫王祥(184-268),幼年時不幸喪母,父親王融續取了一個姓朱的女人為後妻。繼母心術不正,常在王融麵前說王祥的壞話,時間長了,王融信以為真。但王祥並不計較這些,他一如既往,每天早起晚睡,推磨挑水,服侍父母,受到鄰裏鄉親的稱讚。有時父母患病,他更是日夜守護,盡心侍奉,親嚐藥湯。一次,繼母忽然想吃魚,而當時正值隆冬,寒風刺骨,河水冰封,到哪裏去尋找鯉魚呢?王祥來到河上,解開衣服,用自己的體溫將冰暖化,果然兩條鯉魚躍出水麵,王祥高興至極,將魚持之帶回家去。

不僅如此,王祥還和他的異母弟弟王覽搞好團結,兄友弟恭,和睦相處,深得人們敬佩。後來,人們把家鄉的村名改為“孝友村”,並把他兄弟倆列入臨沂“五賢”,和諸葛亮、顏真卿、顏呆卿一起供奉在“五賢祠”內。

二十一、朱老總心牽百姓

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在延安的時候。有一次,朱德總司令騎著馬從五十裏外的橋兒洞回延安,他看到一位老大爺,背著一口袋糧食艱難地走著,他忙從馬上下來,走到老大爺身邊說:“老鄉,你這麼大年紀,背著東西走路太吃力了,來,放在馬上給你捎走。”說著,和警衛員把糧食抬到馬鞍上,與老鄉一起步行。老大爺看著這位首長挺麵熟,就是想不起來在哪裏見過,便悄悄問警衛員。警衛員告訴他是朱總司令。老大爺激動得不知該怎麼辦,拉著朱總司令的手說:“你對咱們老百姓太好了!”可朱總司令卻說:“老人家,不必客氣,咱們軍隊和老百姓本來就是一家人嘛。”

朱總司令一直用馬把老鄉的糧食捎到延安。

又有一次,王家坪的農民白仲傑正在鋤地,朱總司令走過來,像往常一樣,幫他鋤。兩人鋤著、說著。這時,白仲傑告訴朱總司令,去年莊稼受了旱,收成不好,村裏有三戶人吃糧緊,存糧怕是吃不到收新麥。說著無意,聽著卻記在了心裏。第二天,朱總司令就派警衛員給三家困難戶送來了三鬥米,讓他們暫渡災荒,努力生產,爭取豐收。

像這樣的事,一樁樁,一件件,真是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不僅白仲傑感激他,全村的人都感謝他。朱總司令關愛百姓,體貼民情的故事,永遠留在延安人民心裏。

二十二、王克勤關愛戰士

解放戰爭時期,有一位全軍聞名的愛兵模範,名叫王克勤(1920-1947)。他在當班長和排長期間,團結互助、互相關愛,把戰士看成親兄弟,並總結了思想互助、技術互助、生活互助,“三大互助”的經驗。1946年12月,延安《解放日報》曾發表社論,號召全軍“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