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業女青年經營起花店,則有點放不開手腳,然而她置身於花叢中的微笑簡直就是一朵花,她的心情也如花一樣美麗。一些殘花她總舍不得扔掉,而是修剪修剪,免費送給路過花店門口的小學生,而且每一個從她手中買去花的人,都能得到她一句甜甜的軟語——“鮮花送人,餘香留己”。這聽起來既像女孩為自己說的,又像是為花店講的,也像為買花人講的,簡直是一句心靈默契的心語……盡管女孩努力地珍惜著她一周的經營時間,但她的成績比前兩個女孩相差很大。
出人意料的是,老板竟然留下了那個待業女孩。人們不解——為何老板放棄能為他掙錢的女孩,而偏偏選中這個縮手縮腳的待業女孩?
老板如是說:用鮮花掙再多的錢也隻是有限的,用如花的心情去掙錢才是無限的。花藝可以慢慢學,可如花的心情不是學來的,因為這裏麵包含著一個人的氣質、品德以及情趣愛好、藝術修養……
十五、當她十八歲的時候
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在《一籃樅果》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挪威少女達格妮是一位守林員的女兒,美麗的西部森林使她出落得像仙子一樣亭亭玉立,像花朵一樣動人。十八歲那年,為了迎接新生活,她告別父母,來到首都奧斯陸。
傍晚,她在公園邊散步,遠處飄來了美妙的交響樂聲。
原來在舉行盛大的露天音樂會。她擠在人群中,使勁地朝舞台那兒眺望。猛然,她一陣顫動,報幕員在說什麼?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下麵,將演奏我們的音樂大師愛德華·格裏格的最新作品……這首交響樂的獻辭是:《獻給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遜的女兒達格妮·彼得遜——當她年滿十八歲的時候》。”
達格妮驚呆了。這是給自己的?音樂響起,如夢如幻的旋律似遙遠的鬆濤在蔚藍的月夜中洶湧,漸漸,少女的心被震撼了,她雖從未接觸過音樂,但這支曲子所傾訴的感覺、所描述的景象、所傳遞的語言……她一下子就懂了它!那裏有西部大森林的幽靜、脆美的鳥啼、黎明的霧、樅果的清香、露珠的顫動、溪水的流唱、鬆軟的草地、雲雀疾掠樹葉的聲音,還有一個拾樅果小女孩顫顫的身影……她被深深感動了,隱約想起了什麼。
十年前,她還隻是個滿頭金發的小丫頭。秋日的一天,她挎著一隻小籃子,在森林裏采摘樅果和野花。一條幽靜的小路上,她突然看見一個穿風衣的陌生人在散步,看樣子是從城裏來的,他看見她便笑了……他們成了好朋友,陌生人非常喜歡她,給她講故事,幫她摘樅果,采野花,做遊戲……最後,陌生人一直把她送回家。就要分手了,她戀戀不舍地望著他:我還能再見到您嗎?陌生人也有些惆悵,似乎在想心事,末了,他突然神秘一笑:“謝謝你,美麗的孩子,謝謝你給了我快樂和靈感,我也要送你一件禮物——不,不是現在,大約要十年以後……記住,十年以後!”
達格妮迷惘又用力地點點頭。時光荏苒,森林裏的樅果熟紅了一個又一個秋季,那位陌生人沒有再來……她想,或許人家早就把這事給忘了吧。
此刻,達格妮什麼都明白了。那曾與自己共度一個美好秋日的,就是眼前音樂會的主人:尊敬的愛德華·格裏格先生。
音樂降落時,少女淚流滿麵,她竭力克製住哽咽,彎下身子,把臉頰埋在雙手裏。
那一刻,她覺得自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演出結束了,達格妮再也抑製不住激動,她像一隻羞紅了臉的小鳥,朝著海灘跑去,似乎隻有大海的胸懷,才能接納自己內心的澎湃。在海邊,在六月的白夜,她大聲地笑了……巴烏斯托夫斯基如此評價道:“有過這樣笑聲的人是不會丟失生命的!”
最初讀到這個故事,我立即被它的美強烈地攝住了。被大自然的美,童年的美,少女的美……這樣的經曆,對一個孩子的靈魂將產生多麼深遠而奇特的影響啊!少女的明亮笑聲中包含了多麼巨大的憧憬,多少對生命的信心、感激和熱愛……誰也不會懷疑,這個幸運的少女會一生正直、勇敢、善良、誠實……她會用一生的努力來報答這份禮物,她要對得起它!她決不會墮落,決不會庸俗,決不會市儈和醜陋……她會用一生來追求美,她會在很久以後的某個夜晚,深情地將這個故事講給子孫們聽,她會在彌留之際,在同這個世界告別的時候,要求再聽一遍那支曲子……她的後代也將像她一樣熱愛這支曲子。和她一樣,他們是不會丟失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