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明禮與誠信(3)(1 / 3)

二十四、吃棗留下錢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著禮物去看遠方的親戚。一路上他們說著笑著,不知不覺間到了中午,兩人都餓了,可路上既沒有飯館,又沒帶幹糧,這可怎麼辦呢?仆人說:“咱們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給親戚少送一點就行了。”可查道說:“那怎麼能行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麼能隨便吃呢?”結果兩個人隻好餓著肚子繼續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了一個棗園。棗樹掛滿了紅豔豔的棗子,十分招人嘴饞。查道和仆人本來就已經餓得發慌,現在看見棗子,更覺饑餓難忍,便停下來。查道叫仆人去樹上采些棗來吃,香甜生脆的大棗,頓時解除了他們的饑渴。

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來,掛在采過棗的樹上。仆人奇怪地問:“這是什麼意思?”查道說:“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仆人說:“棗園的主人不在,別人也沒看見,何必這樣認真呢?”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做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園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

二十五、誠實不欺

這是南北朝時的一個故事。那時有個叫明山賓的人,家境十分貧寒。有一年春三月,正是青黃不接之際,他家裏灶底無柴,鍋中無米,生活實在沒有辦法,隻好忍著心疼把父親留下來的一頭黃牛牽到集市上去賣。

黃牛雖說略瘦些,骨架外形卻很齊整,一個買主看中了,幾乎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囉唆,就轉手了,價錢還算可以。

山賓走出集市,邊往回走,邊盤算,這筆錢好好計算著用,度過春荒是不會有困難的了。

猛然間,想起件事,急忙調轉身子跑回集市,尋找那個買牛人,一把抓住他的衣角,請人家先別走。山賓說:“您別誤會,我是專門回來說實話的。這頭牛,從前得過漏蹄症,雖然早已治好了,可是,使用過分勞累了,也許會複發的。這點,我必須向您說清楚。”

買牛人轉了轉眼珠,抓住山賓,說不該把病牛賣給他,要扣回一部分牛錢。山賓毫不爭執。他沒有考慮會影響家裏人的生活安排,也沒有顧及新的饑餓威脅,退給了買牛人相當多的一部分錢。明山賓誠實不欺的品格,受到了人們的讚揚。

二十六、戒謊求實

司馬光(1019-1086)是我國北宋時著名的政治家、曆史學家。他從小聰穎,熱愛學習,善於鑽研和思考,他砸缸救人的故事,曆代傳為佳話。對孩子的進步,他的父親自然高興,但要培養孩子成長,不僅僅是學習好,還要教育孩子怎麼做人,從小培養優秀的品格。

有一次,他想吃青核桃,他的姐姐就從樹上摘了幾個,並替他剝皮,可是怎麼費力就是剝不開,於是姐姐就走了。這時,家中的一個女仆走過來替他幫忙,仆人把青核桃放在開水裏燙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剝開了。司馬光吃著核桃仁,高興得手舞足蹈。姐姐回來後問他是誰給剝開的,他說是自己剝的。這個過程恰巧被父親看到了,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說:“小小年紀,怎麼能這樣撒謊!”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卻給司馬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此,無論為人處世,還是學習,他總是十分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在父母的教誨下,司馬光到了15歲,便“於書無所不通,文辭醇深,有西漢風”。而且,學到的知識都很紮實,以至“終身不忘。”後來,他曆時19年的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資治通鑒》這部篇幅浩瀚,紀事廣博的編年史巨著。

二十七、冒死執簡

據《左傳》記載:齊國相國崔杼因私怨而殺了無道的國君莊公,崔杼想掩蓋自己的殺君之罪,便叫來史官太史伯,要他記錄莊公是患病而死的。太史伯認為,秉筆直書是自己的職責,就在簡冊記為“崔杼弑其君”。崔杼見太史伯違抗自己的命令,就把太史伯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