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隱功埋名
著名作家巍巍曾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記述了在抗美援朝鬆骨峰戰鬥中,我軍與敵人慘烈搏鬥8小時,斃敵600多人,13名同誌英勇犧牲的壯舉。這13名烈士中有一個叫李玉安,他負重傷後被朝鮮人民軍轉移,人們誤以為他已經犧牲了,作家才把他作為烈士載入史冊,傳遍全國。
然而,先後立過兩次大功,6次小功的李玉安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1952年7月,他帶著滿身傷殘轉業到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在糧庫當了一名普通工人,隱功埋名一幹就是40年。他無論是當監裝、加工員還是保管員,工作認真,一絲不苟,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糧庫的職工說,李玉安一輩子“黨叫幹啥就幹啥”,“就怕給組織添麻煩”。他家裏清苦,單位幾次提出給他補助,可李玉安極力提其他一些有病有災,生活困難的職工。
按正常調工資了,他已落了兩級,可他從來不找,還把長薪的機會讓給其他群眾。他家住的土草房,一下雨就進水,這樣的住房條件換別人早該找組織要房子,可他一聲不吭地承受著。他說“想想犧牲的戰友,這些我知足了。”
40年間,他從不向組織或任何人露功。隻是兒子李廣中有個最大願望去參加解放軍,可三次征兵都落選。兒子軟纏硬磨,非要到父親所在的老部隊去,接父親當年的槍。1990年,李玉安帶著殘疾證和一本《誰是最可愛的人》來到部隊,這才揭開了他“活烈士”的秘密。他不居功,不伸手,淡泊名利,默默奉獻。
1997年2月,73歲的李玉安與世長辭,人們稱讚他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十八、科學務棉
張秋香(1909-2000)是聞名全國的植棉能手、勞動模範,陝西渭南市臨渭區雙王鄉八裏店村的一名普通婦女。
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隻有45歲的張秋香擔任合作社副主任,她組織9名婦女,成立了“九女務棉組”,獲得了畝產皮棉50公斤的好收成,震驚了鄰近的省地縣。後來她帶領植棉組又不斷實驗,連續兩年又獲得大豐收,畝產達到75公斤,1957年,張秋香被選為全國勞模,她的事跡傳遍祖國各地,並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勞模代表大會,第一次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事後,山西的植棉能手吳吉昌、申紀蘭都曾來陝,與她互相探討,交流務棉經驗。第二年,在全國勞模會議上,國務院授予她“全國植棉模範”光榮稱號,周總理還親筆署名,命名張秋香棉花務作組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後來,她又被選為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第二屆四次人代會上,她作為主席團成員,毛主席周總理同她握手、談話,她表示一定要務好棉花,為國家多做貢獻。
張秋香務棉,講求科學,因地製定,總結創造了“運用唯物辯證法,看天看地種棉花”的先進經驗,被譽為農民科學家。其產量超出一般棉田30-50%,最高時畝產達150公斤,影響了幾代務棉人。後來,她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但仍到棉田觀察、指導棉花增產。
1990年,渭南渭河棉花技校建成,她特意捐款100元,以表示對棉花科技教育事業的支持。到了晚年,她將自己所獲的獎章、獎狀和參加人大、政協、科技、勞模會議的證書等,全部捐獻給區檔案館,可以說把一切都獻給了人民。
十九、敬業如命
林巧稚(1901-1983)是我國傑出的婦產科專家。她生於廈門鼓浪峪,美麗的小島,孕育了她一顆善良美麗的心靈。1929年,經過八年發奮苦讀,林巧稚以優異的成績從亞洲第一流的醫學院——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並被授予該校最高榮譽獎——文海獎。然而,這樣一位佼佼者,卻選擇了婦產科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
在協和醫院,有這樣一條叨文規定:“願做實習女醫師,住院女醫師者,請勿結婚;結婚的,本院概不錄用。”林巧稚明白,如果結婚,就會連一個普通住院醫生都當不成,還算得上什麼事業!
在學生時代,就有人追求過她,但林巧稚常說:“我是個職業型的婦女,我要搞事業,就必須把家庭放棄。”她不是不喜歡孩子,她常常在嬰兒室的小床邊愣神,久久不忍離去,但一想到未來的事業,醫院的規定,她還是克製了自己的感情,潛心在婦產科學的世界裏尋找著幸福和歡樂。
林巧稚在婦產科的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工作,從一個最一般的住院女醫師開始幹起,在產科病房,她像護士一樣一夜一夜守護在產婦身旁。一點一滴的辛勞與積累,使她很快晉升為總醫院醫師、副教授、教授。1941年,她被任命為協和醫院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婦產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