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善良與堅強(3)(1 / 3)

讀了劉雨田的故事,我們怎能不感動?劉雨田就是我們百姓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如果沒有不尋常的挑戰精神,焉能創造如此奇跡?

人的能力有大小,有了這種挑戰的精神,就具備了走向成功的前提條件。

十一、她贏得了另一個世界

袁和是一位上海姑娘。幾年前,她作為中國留學生,到美國馬薩諸塞州蒙特·荷裏亞女子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為了踏出國門學習,她付出了比別人更為艱辛的努力。當時,她已經30多歲了,無論從靈氣還是記憶力來說,都已經落在那些更為年輕的人後麵。為了讓自己的願望得以實現,她白天在街道的小工廠裏和那些老大媽們一起糊紙盒賺錢,晚上躲進一間小屋借著昏暗的燈光讀外語。就這樣,她以頑強的毅力通過了出國外語考試。出發那天踏進機場時,她忍不住放聲大哭。

讀碩士,攻博士,她心中有張人生的進度表。踏上美國的土地,盡管一切都是新鮮的——美麗的西海岸、讓傷驚歎的曼哈頓——但這一切沒有使她駐足。過往歲月已經耽誤了太多的時間,她要用超常的努力,贏得別人已經得到或沒有得到的那一切。

然而,這個進度表剛剛翻開,袁和就被罩上了“死亡”的陰影,命運給了這個倔強的姑娘一個無情的“下馬威”——美國醫生診斷:癌症。袁和剛剛到美國才兩個月嗬!

不久,再次探查的結果是,癌細胞轉移。

死亡向袁和這個弱女子撲來。這種恐懼對於任何人都是難以承受的,何況一個身在異鄉、孤獨無援的姑娘,除了那種明知道起不了多大作用,隻是延緩那一刻到來的化療、手術,大家都束手無策。於是,有人勸她回國去,那裏畢竟有親人的照顧。也有人勸她留下來,因為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在這裏可以吸毒,可以放蕩,為所欲為。人之將死,不就想減輕痛苦、轉移壓力、多享受幾天人生的快樂嗎?

袁和沒有回國,也沒有去吸毒,去放蕩。她對人說,我還想讀書,想得到碩士學位。

她的同學把她的願望告訴醫生,那位美國醫生連連搖頭:“不可能,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按照經驗,她隻能再活半年。想要得到碩士學位證書,這隻是一種幻想,美麗的幻想……”

袁和正是懷著這種渺茫的幻想重新走進教室,走進圖書館,走進一個新的希望……她仿佛忘記自己是一個癌症患者,一個被現代醫學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拚命地讀書,仿佛要把心中的痛苦全倒在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裏。

兩年多的時間,她把死亡當成一支生命的拐杖,倚著它,無所畏懼地前行。她在教室裏暈倒過,但醒來依然又走回教室;她吃下去的飯被無數次地吐出來,但她仍頑強地咀嚼並咽下去。

一個休息日,她在宿舍裏看書,突然一陣眩暈,摔倒在地上。就在那冰涼的地上,她整整昏死了十幾個小時。當她醒來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淩晨了。手腳已經不聽大腦的控製了,然而,在一片思維的空白中,她分明聽見一個聲音的呼喚:站起來,站起來!終於,她爬了起來,站立了起來……腳下是一種深淺不一的足印,盡管她曾膽怯過、猶豫過,痛苦難耐時,也想放棄追求。但她終於戰勝了自己,戰勝了人的懦弱、絕望中的自戕。一年多時間的苦熬,一年多向死亡的挑戰,袁和終於穿著長長的黑色學袍,一步步走上了學院禮堂的台階。她用顫抖的雙手,接過院長親自為她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

對於裳和來說,這是她一生中最激動和最難忘的一天,她終於用自己的毅力和意誌,把幻想變成了現實。

教授們和那些來自不同國度的同學們,在台下為袁和鼓掌。他們看到了勇氣,看到了無畏,看到了人格的力量。

袁和並沒有停止她生命的進程,她又以頑強的毅力去攻讀博士學位。但是,沒過多久,病魔終於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

一個普通生命的消逝,竟在那一方土地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馬薩諸塞州的4家報紙都刊登了袁和的大幅照片。報紙撰文稱讚袁和的一生是人類“關於勇氣的一課”。

蒙特·荷裏亞女子學院破例下半旗兩天,向這個普通的中國女留學生致敬。他們還設立了“袁和中美友誼獎學金”,以獎勵那些對中美文化交流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

在學校附近的草地上,學院為袁和立了一塊碑,碑上麵有一張袁和微笑的彩色照片……袁和以她的勇氣和毅力,在異國他邦塑造了中國人不朽的形象。這是一個讓人欽佩和折服的形象!若說奉獻,這就是她為祖國做出的最大奉獻。

袁和自知不久於人世的時候,在一盒錄音帶上,給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口述了她的遺言:

“我很驕傲,因為一個普通的女子能夠和癌症拚搏,向死神挑戰……”

“許多美國人對我說,這在美國是不可思議的。其實,中國人不都像他們想的那樣,隻會燒飯,或者卑躬屈膝。很多人一講到中國,隻講中國人怎麼受苦。是的,中國人受的苦是夠多的,可以說是多災多難。但是,中國人的勇氣,中國人的力量,是和中國人的困苦同時存在的。隻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是那些立誌改變中國的人共同努力,中國總會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