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尋找的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地方,也可能是一種生活狀態,我還不知道,我還在尋找。如果說逃避是讓我開始跑的原因,那種對未知的期望可能就是動力。“愛情轉移”裏的歌詞——接近換來期望,期望換來失望……不知道自己要失望多少次。或許我的一生最終也要淪落到“燒完美好青春換一個老伴”的地步。
還是懷揣著夢想,尋找著,然後逃離,繼續尋找……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也或許直到有一天我已經沒有力氣了。
誰都不希望遭受打擊,更不願意陷入困境,但它們又常常不期而至:失戀、離婚、競爭失利、工作失誤,以及天災人禍等,生活中無處不有、無人不遇,以至使人精疲力竭,走投無路。因而,人們幾乎普遍認為挫折、困境總是壞事,總在逃避著接踵而至的各種問題。
中國有句諺語叫“多難興邦”。挫折、困境確實可以使人精力耗竭、精神崩潰,乃至一蹶不振,但它也可以助人成熟,把人推向成功。
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首腦人物李·艾柯卡,當初在福特汽車公司當職員時,曾因工作不被信任而遭辭退。也就是這次辭退,大大激發了他的自尊心,從此奮起,終於事業有成。
我國著名曆史學家蔡尚思在年輕的時候也曾多次失業。一次被解聘後,他無事可幹,便一頭鑽進了南京圖書館,利用一年多時間翻閱完數萬卷的曆代文集,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為他日後的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因此,他的朋友稱他“這段生活與其說是失業,還不如說是得業”。
其實,最好的逃避方法是麵對現實,認識自己遭受挫折的原因,使自尊心、自信心、主觀能動性和情感的自我控製都得到增強,從而戰勝困境,成為生活的強者。所以,挫折和困境本身並不都是壞事,它給人生究竟是帶來害處,還是帶來福音,關鍵看能不能正確地對待它,勇敢地駕馭它。
要勇敢麵對現實。事已至此,愁是沒有用的,逃避更不是辦法,倒不如直麵現實,堅持走下去,把所有意誌不夠堅強的人統統甩在後麵。隻有這樣,你才能獲得轉機,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成功有方
真正的成功者能在眼前的失敗中激勵自己,能夠耐得住生活的考驗。做一個強者,就要明了生活賦予我們的這些人生意義。那麼,麵對失敗時,我們該如何訓練自己呢?
1.不要說喪氣的話
《頂尖人物:美國商界新英雄》一書的作者葛菲德指出,大凡成就高的人都極少使用“失敗”一詞,因為這兩個字語氣太重,聽起來就好像到了窮途末路。他們寧願用小故障、弄糟了或改變方針等詞語表示遇到了挫折。
2.不要責怪自己
“你怎樣形容自己,你就可能真的變成那個樣子”,專家這樣警告說。一再認為自己無能的人,不但意味著將一事無成,而且還會限製自己的潛能。專家建議:不如自視為有許多選擇的人,這些選擇包括接受訓練和學習新本領。
3.永不死心
1975年,格倫·厄爾利經營的建築公司倒閉,他當時隻有25歲,不願宣告失敗。於是,他向家裏借錢處理了一些善後事宜,並繼續學習管理訣竅。1982年,他在幾家銀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再遇到困難時,這些銀行將幫助他渡過難關。於是,他再去借貸,重新創立了自己的事業。1988年,他的公司登上了美國《公司》雜誌開列的發展最快的500家私營公司的名單。即使這樣,厄爾利仍然念念不忘以前的窘境,他說:“我一直設法使自己的生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經過失敗的淬礪,再加上永遠進取的決心,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傑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