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神經組織(1 / 1)

神經組織(nervous tissue)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是構成神經係統的主要成分。神經細胞(nerve cell)約有1012個,是神經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也稱神經元,具有感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傳導衝動的功能;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l cell)的數量為神經元的10~50倍,對神經元起著支持、保護、營養和絕緣等作用。

一、神經元

(一)神經元的形態結構

神經元(neuron)是一種大小不等,形態不一,有突起的細胞,由胞體和突起兩部分構成。胞體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突起分樹突和軸突。

圖348神經元結構模式圖

1.胞體是神經元的營養和代謝中心,形態多樣化,有圓形、錐體形、梭形和星形等,大小差異很大,小的直徑僅5~6μm,大的可達120μm。胞體主要位於大腦和小腦的皮質、腦幹和脊髓的灰質以及神經節內。

(1)細胞膜為單位膜,具有感受刺激、處理信息、產生和傳導神經衝動的功能。細胞膜的性質取決於膜蛋白,有的是離子通道,有的是受體。

(2)細胞質在光鏡下,其特征性結構為尼氏體和神經原纖維。

①尼氏體(Nissl body)為強嗜堿性的斑狀或顆粒狀。電鏡觀察,尼氏體由發達的粗麵內質網和遊離核糖體構成。這表明神經元具有活躍的合成蛋白質的功能,它能合成酶、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及一些分泌性蛋白質,當神經元受損時,尼氏體減少或消失,當神經元功能恢複時,尼氏體重新出現或增多,因此,尼氏體可作為判斷神經元功能狀態的一種標誌。

②神經原纖維(neurofibril)在HE染色片上不能分辨,在鍍銀染色片中,神經原纖維被染成棕黑色,呈細絲狀,交錯排列成網,並伸入到樹突和軸突內。電鏡觀察,神經原纖維由神經絲和微管聚集而成。它們除了構成神經元的細胞骨架外,還與營養物質、神經遞質及離子運輸有關。

(3)細胞核大而圓,位於細胞中央,染色質較細,呈顆粒狀,主要為常染色質,故著色淺,核仁明顯。

2.突起為胞體局部胞膜和胞質向表麵伸展形成的突起,可分為樹突和軸突兩種。

(1)樹突(dendrite)每個神經元有一至數個樹突,較粗短,形如樹枝狀,樹突內的胞質結構與胞體相似,在其分支上又有許多短小的突起,稱樹突棘,樹突和樹突棘極大地擴大了神經元的表麵積。樹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

(2)軸突(axon)每個神經元隻有一個軸突,細而長,長者可達1米以上。胞體發出軸突的部位常呈圓錐形,稱軸丘(axon hillock)。軸丘及軸突內無尼氏體。軸突的分支常與主幹成直角稱側支,軸突末端分支較多,形成軸突終末。軸突表麵的細胞膜稱軸膜,軸突內的胞質稱軸質(軸漿),內有線粒體、神經絲和微管。軸突的功能主要是傳導神經衝動。

(二)神經元的分類

神經元數量寵大,形態和功能各不相同,一般按其形態及功能分類如下。

1.按神經元突起的數量分類

(1)假單極神經元(pseudounipolar neuron)從胞體發生一個突起,但在離胞體不遠處即分為兩支,一支伸向中樞神經係統,稱中樞突(相當於軸突),另一支伸向周圍組織和器官內的感受器,稱周圍突(相當於樹突)。

(2)雙極神經元(bipolar neuron)從胞體兩端分別發出一個樹突和一個軸突,如視網膜內的雙極神經元。

(3)多極神經元(multipolar neuron)從胞體發出一個軸突和多個樹突,是人體中最多的一種神經元,如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

2.按神經元的功能分類

(1)感覺神經元(sensory neuron)又稱傳入神經元,多為假單極神經元,分布於腦神經節、脊神經節內。

(2)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 neuron)又稱聯絡神經元,主要為多極神經元,介於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之間。

(3)運動神經元(motor neuron)又稱傳出神經元,多為多極神經元,主要分布於大腦皮質和脊髓前角。

3.按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分類

(1)膽堿能神經元(cholinergic neuron)釋放乙酰膽堿。

(2)胺能神經元(aminergic neuron)釋放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等。

(3)氨基酸能神經元釋放多種氨基酸,如甘氨酸、穀氨酸等。

(4)肽能神經元(peptidergic neuron)釋放神經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