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肌(muscle)是運動係統的動力部分,多數附著於骨骼,故稱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因受軀體神經支配,可通過人的意誌控製,又屬隨意肌。骨骼肌共有600餘塊,占體重的40%左右,主要存在於軀幹和四肢,有少數附著於皮膚者,亦稱皮肌。每塊肌都具有一定的形態、構造和輔助結構,並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分布,執行一定的功能,所以每塊肌都是一個器官。能在體表看到或摸到的一些肌性隆起,稱為肌性標誌,它們對於確定內髒器官的位置等具有重要意義。若肌的血液供應受阻或支配肌的神經遭受損傷,可分別引起肌的壞死或癱瘓。
(一)肌的結構和形態
每塊骨骼肌一般由中間的肌腹和兩端的肌腱構成。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纖維構成,色紅而柔軟,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且收縮迅速有力,但易疲勞;肌腱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色白而堅韌,但無收縮能力,主要起附著和傳遞力的作用。
每條肌纖維都包有薄層的結締組織膜,稱肌內膜;許多肌纖維被結締組織組成的肌束膜包裹形成肌束;很多肌束被結締組織組成的肌外膜包裹形成肌;在四肢,結締組織組成的深筋膜伸入肌或肌群之間,構成肌間隔,起約束、協調肌或肌群的作用。
肌的形態多樣,按外形大致可分長肌、短肌、扁肌和輪匝肌四類。長肌呈梭形,主要分布於四肢,其肌束通常與肌的長軸一致,因跨越距離較長,故收縮時可產生較大幅度的運動。
某些長肌的肌腱內有扁圓形的籽骨,可減少肌腱與骨麵之間的摩擦力。有的長肌起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頭,以後聚合成一個肌腹,稱為二頭肌、三頭肌或四頭肌;有的長肌由多個肌腹中間隔以腱劃融合而成,如腹直肌;有的長肌被中間的肌腱分成二個肌腹,稱二腹肌。短肌短小,多分布於軀幹深層,收縮時引起的幅度較小。扁肌呈薄片狀,多分布於胸、腹壁,即軀幹淺層,因其肌腱呈膜狀,又稱為腱膜。輪匝肌呈環形,分布於孔裂的周圍,收縮時可關閉孔裂。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骨骼肌通常以兩端附著於兩塊或兩塊以上的骨麵,中間跨躍一個或多個關節。肌收縮時兩骨彼此靠近,從而使關節產生運動。通常運動時,兩塊骨中總有一塊骨的位置相對固定,另一塊骨做相對移動。肌靠近身體正中線或四肢近側端的附著點稱為起點,而肌另一端的附著點稱為止點;或者把固定骨上的附著點稱定點,在移動骨上的附著點稱動點。一般來說,全身肌的起止點有一定的規律性,而肌的定點和動點可因肌作用的不同而相互置換。
肌在關節周圍配布的方式和多少與關節的運動類型密切相關,即每一個關節根據關節運動軸配備有兩組或兩組以上作用完全相反的肌,這些在作用上互相對抗的肌稱為拮抗肌。而在一個運動軸同側配布,並具有相同功能的兩組或多組肌,因其功能相同,互相協同,稱為協同肌。關節在進行某一種運動時,通常是由幾塊拮抗肌和協同肌共同配合完成的,同一塊肌在不同的運動軸可產生拮抗或協同的作用。各肌在神經係統的統一調節下,彼此協調,相輔相成,配合完成各種動作。
肌的配布與人類的直立姿勢和從事的勞動有密切關係。如為適應人體直立姿勢,項背部、臀部、大腿前麵和小腿後麵的肌特別發達;上肢為了適應勞動分工的特點,屈肌比伸肌發達,尤其表現在運動手指的肌上,其分化程度比足肌高。
(三)肌的輔助裝置
肌的輔助裝置有協助骨骼肌運動的作用,位於肌的周圍,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1.筋膜(fascia)分淺筋膜和深筋膜兩種。
(1)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又稱皮下筋膜,位於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脂肪、血管和神經等,所含脂肪的多少因部位、性別、營養狀況等而不同。淺筋膜內有豐富的淺動脈、淺靜脈、皮神經和淋巴管等,對深部的肌、血管、神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2)深筋膜(deep fascia)又稱固有筋膜,位於淺筋膜的深麵,包裹肌、血管和神經等,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在四肢,由深筋膜發出筋膜隔插入肌或肌群之間,並附著於骨,構成肌間隔。肌間隔與深筋膜、骨膜共同構成鞘狀結構,並包繞單個肌或肌群以及出入肌的血管、神經等稱骨纖維鞘。深筋膜包繞在血管、神經周圍形成血管神經鞘,如頸鞘、腋鞘等。深筋膜有保護和約束肌的作用,並在肌收縮時,還可減少相鄰肌或肌群之間的摩擦,有利於肌或肌群的獨立運動。在病理情況下,肌或肌群之間、肌與筋膜鞘之間形成的筋膜間隙內可以瀦留膿液,並限製炎症的擴散,或因炎症腫脹壓迫神經發生疼痛。
2.滑膜囊(synovial bursa)為扁薄密閉的結締組織囊,內含少量滑液,多位於腱與骨麵相接觸處,具有減少肌腱與骨麵之間摩擦的作用,如髕上囊。
3.腱鞘(tendinous sheath)是套在長肌腱外麵的鞘管,存在於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活動性較大的部位。腱鞘呈雙層套管狀,可分纖維層和滑膜層兩部分。纖維層居滑膜層的外麵;滑膜層緊包於腱的周圍,分內、外兩層,其內層緊貼肌腱表麵,外層貼於腱鞘纖維層的內麵和骨麵,內、外兩層相互移行形成密閉腔隙,內含少量滑液,從而保證肌收縮時,肌腱能在腱鞘內靈活滑動。因此,腱鞘有約束肌腱,並在肌收縮中減少肌腱與骨麵之間摩擦的作用。若固定於某一種體位,使手部長期、過度而快速地運動,可導致腱鞘損傷,影響肌腱在腱鞘內的滑動並產生疼痛,稱腱鞘炎。
二、頭肌
頭肌分為麵肌和咀嚼肌兩部分。
(一)麵肌
麵肌也稱表情肌,為扁而薄的皮肌,主要分布在口裂、瞼裂和鼻孔的周圍。起自顱骨的不同部位,止於麵部皮膚,有環形肌和輻射肌兩種。麵肌的作用是開大或閉合孔裂,並能牽拉麵部皮膚,產生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
枕額肌(occipitofrontal muscle)由前後兩個肌腹和中間的帽狀腱膜構成。前方的肌腹位於額部皮下,稱額腹,收縮時可提眉,並產生額紋;後方的肌腹位於枕部皮下,稱枕腹,收縮時可向後牽拉帽狀腱膜。
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位於瞼裂周圍,肌纖維呈環形,收縮時可使瞼裂閉合。
人類由於語言的發展,口周圍的肌肉高度分化。口輪匝肌(orbicularis oris)位於口裂周圍,呈扁環形,收縮時可使口裂閉合;頰肌(buccinator)緊貼口腔側壁,有協助咀嚼和吸吮的作用;另外,還有輻射狀肌分別位於口唇的上、下方,收縮時向各方牽拉口唇和口角,可協助開大口裂或改變口裂的外形。
(二)咀嚼肌
咀嚼肌位於顳下頜關節的周圍,參與咀嚼運動,每側有4塊,即顳肌、咬肌、翼內肌和翼外肌。
顳肌(temporalis)呈扇形,起自顳窩,向下止於下頜骨的冠突,主要有上提下頜骨的作用。咬肌(masseter)長方形,起自顴弓,止於下頜角的外麵,收縮時上提下頜骨,咬合牙齒。翼內肌位於下頜支內麵,可上提下頜骨並使其向前運動。翼外肌在顳下窩內,主要使下頜骨向前協助張口,並做側方運動。
三、頸肌
頸肌依其所在位置分淺、深兩群。
(一)淺群
1.頸闊肌(platysma)為薄而寬闊皮肌,也屬於表情肌,位於頸前外側部的淺筋膜中,收縮時可使頸部皮膚起皺,並下拉口角。
2.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斜於頸部兩側,大部分被頸闊肌覆蓋,在體表可見其輪廓。起自胸骨柄的前麵和鎖骨的胸骨端,兩頭會合斜向後上方,止於顳骨的乳突。一側收縮時使頭向同側屈、顏麵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可使頭後仰。若一側肌攣縮時,可導致斜頸。
3.舌骨上肌群(suprahyoid muscles)位於舌骨與下頜骨之間,包括二腹肌、下頜舌骨肌、莖突舌骨肌和頦舌骨肌,參與構成口腔底。
4.舌骨下肌群(infrahyoid muscles)位於頸前部正中線的兩側,分淺、深兩層。淺層有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層有胸骨甲狀肌和甲狀舌骨肌。
(二)深群
頸肌深群位於脊柱頸段的兩側和前方,主要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後斜角肌,各肌均起自頸椎橫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於第1肋骨,後斜角肌止於第2肋骨。前、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形成三角形的裂隙,稱斜角肌間隙,內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兩側斜角肌同時收縮可上提第1、2肋,協助深吸氣。
四、軀幹肌
軀幹肌可分背肌、胸肌、膈、腹肌和會陰肌。
(一)背肌
背肌位於軀幹的後麵,分淺、深兩群。淺層有斜方肌、背闊肌、肩胛提肌等,深層主要為豎脊肌。
1.斜方肌(trapezius)位於項部和背上部淺層,一側為三角形的扁肌,兩側合攏呈斜方形而得名。該肌收縮時,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若上部肌束收縮時,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縮時,使肩胛骨下降;當肩胛骨固定,兩側同時收縮可使頭後仰。該肌癱瘓時,可出現“塌肩”。
2.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於背下部淺層,起自下位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脊及髂脊後份,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於肱骨小結節脊。收縮時可使臂內收、旋內和後伸(背手姿勢)。當上肢上舉固定時,可引體向上。
3.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呈帶狀位於項部兩側、斜方肌深麵。收縮時上提肩胛骨。
4.豎脊肌(erector spinae)又稱骶棘肌,位於背肌淺層的深麵,縱列於脊柱兩側的縱溝內。起自骶骨背麵和髂脊的後份,沿途止於椎骨的棘突、橫突和肋骨,最後到達顳骨乳突。豎脊肌在維持人體直立方麵起重要作用,兩側同時收縮,可使脊柱後伸和仰頭;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
背部的深筋膜,分淺、深兩層,淺層被覆於斜方肌和背闊肌表麵,較薄弱;深層包裹於豎脊肌等,形成豎脊肌鞘,因在腰部顯著增厚,並與背闊肌起始腱膜緊密結合,又稱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胸腰筋膜淺層位於豎脊肌後麵,中層分隔豎脊肌和腰方肌並向內側附於腰椎橫突,深層位於腰方肌前麵,三層筋膜向外側會合後形成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點。由於腰部活動度較大,在劇烈活動中或運動不當,均可導致胸腰筋膜的損傷,引起腰背疼痛,是腰背勞損的原因之一。
(二)胸肌
胸肌分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兩部分。胸上肢肌起自胸廓外麵,止於上肢帶骨或肱骨,收縮時使上肢產生運動,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鋸肌。胸固有肌主要位於各肋間隙內,參與構成胸壁,包括肋間外肌、肋間內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