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消化管(1 / 3)

一、口腔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向前經口裂通外界,向後經咽峽與咽交通。口腔前壁為上、下唇,兩側為頰,上壁為齶,下壁為口腔底。口腔以牙弓(牙槽突與牙列合稱)為界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當上、下牙列咬合時,兩者經第三磨牙後方的間隙相通,在臨床病人牙關緊閉時,可經此間隙插管或注入營養物質。

(一)口唇與頰

口唇(oral lips)分為上唇和下唇,上、下唇間為口裂,其左右結合處稱口角。上唇兩側借鼻唇溝與頰分界,在上唇前麵正中有一縱行淺溝稱為人中(philtrum),昏迷病人急救可在此處進行指壓或針刺。

頰(cheek)位於口腔兩側,在上頜第二磨牙相對的頰黏膜上有腮腺管乳頭,其上有腮腺管的開口。

(二)齶

齶(palate)分隔鼻腔和口腔,可分為前2/3的硬齶和後1/3的軟齶兩部分。硬齶(hard palate)以骨齶為基礎,表麵覆以黏膜;軟齶(soft palate)由骨骼肌和黏膜構成,是硬齶向後延伸的部分,其後部斜向後下稱為齶帆。齶帆後緣遊離,中央有一向下的突起稱齶垂,也稱懸雍垂。自齶帆向兩側各形成兩條皺襞,前方一對稱齶舌弓,延至舌根,後方一對稱齶咽弓,連至咽側壁。兩弓之間為扁桃體窩,容納齶扁桃體。齶垂、齶帆遊離緣、左、右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咽峽(isthmus of fauces),是口腔與咽的分界和通道。

(三)舌

舌(tongue)位於口腔底,以骨骼肌為基礎,表麵覆以黏膜。舌具有參與咀嚼、吞咽和攪拌食物、感受味覺及輔助發音等功能。

1.舌的形態舌有上、下兩麵。上麵稱舌背,其後部可見“Ⅴ”形的界溝,界溝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後1/3的舌根,舌體的前端稱舌尖。

2.舌黏膜呈淡紅色,覆於舌的表麵。在舌背黏膜上有許多小突起,稱舌乳頭,按形狀可分為四種:①絲狀乳頭:數量多,如絲絨狀,具有一般感覺功能;②菌狀乳頭:呈鮮紅色,散在於絲狀乳頭之間;③輪廓乳頭:最大,排列界溝前方,約7~11個,乳頭中央隆起,周圍有環狀溝;④葉狀乳頭:在人類已基本退化,僅在舌邊可見到。除絲狀乳頭外,其他舌乳頭均含有味覺感受器,即味蕾,能感受甜、酸、苦、鹹等味覺刺激。在舌背根部的黏膜內,可見許多由淋巴組織構成的突起,稱舌扁桃體。

舌下麵的黏膜在中線處有連於口腔底的黏膜皺襞,稱舌係帶。在舌係帶兩側的口腔底上各有一圓形隆起,稱舌下阜,是下頜下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開口處。由舌下阜向後外側延續形成的皺襞,稱舌下襞,舌下腺位於其深麵,舌下腺小管開口於其表麵。

3.舌肌均為骨骼肌,可分為舌內肌和舌外肌兩種。舌內肌的起止點均在舌內,其肌纖維分縱行、橫行和垂直三種,其作用是改變舌的外形。舌外肌起自舌外止於舌內,共有四對,其中頦舌肌在臨床上較重要,該肌起自下頜骨的頦棘,肌纖維呈扇形進入舌內,止於舌中線兩側。兩側頦舌肌同時收縮,舌伸向前下方(伸舌);一側收縮使舌尖伸向對側。如一側頦舌肌癱瘓,伸舌時舌尖偏向患側。

(四)牙

牙(teeth)是人體內最堅硬的器官,嵌於上、下頜骨的牙槽內。

1.牙的形態每個牙在外形上可分為牙冠、牙頸和牙根三部分。暴露於口腔內的稱牙冠,嵌於牙槽內的稱牙根,牙冠與牙根交界部分稱牙頸。牙內有與牙外形相似的髓腔,牙根的尖端有牙根尖孔。

2.牙的分類牙有對食物進行機械加工和協助發音等作用。根據形態和功能,牙可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類。

3.牙的萌出與排列人一生中有兩套牙齒。第一套牙稱乳牙(deciduous teeth),一般在出生後6~7個月開始萌出,3歲左右出齊,共20個。6至13歲期間,乳牙陸續脫落,恒牙長出。第二套牙稱恒牙(permanent teeth),恒牙中的第一磨牙首先長出,12~13歲大部分恒牙出現,而第三磨牙萌出最晚,到成年後才長出,稱遲牙(智牙),有人甚至終生不出。

乳牙在上、下頜的左、右側各有5個,共20個,恒牙則各有8個,共32個。臨床上為了記錄牙的位置,常以人的方位為準,以“十”符號劃分4區,表示左、右側及上、下頜的牙位,並以羅馬數字Ⅰ~Ⅴ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數字1~8表示恒牙。如Ⅳ表示左下頜第一乳磨牙,6表示右上頜第一磨牙。

4.牙的構成牙由牙質、釉質、牙骨質和牙髓構成。牙質構成牙的大部分;釉質覆於牙冠的牙質表麵;在牙頸和牙根的牙質外麵包有牙骨質。牙髓由神經、血管和結締組織等構成,位於髓腔內,牙髓發炎時常可引起劇烈疼痛。

5.牙周組織由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齦構成牙周組織,對牙起保護、固定和支持的功能。牙周膜,即牙槽骨膜,是介於牙根和牙槽骨之間的致密結締組織,有固定牙根、緩衝咀嚼時的壓力等作用。牙齦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血管豐富,包被牙頸,並與牙周膜緊密相連,不能活動。如果牙周組織發炎,可導致牙鬆動。

二、咽

咽(pharynx)為一前後略扁的漏鬥形肌性管道,位於頸椎的前方,上起顱底,下至第6頸椎體下緣移行為食管。咽的前壁不完整,分別與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因此,咽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可分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一)鼻咽

鼻咽位於鼻腔的後方,介於顱底與軟齶之間,向前經鼻後孔與鼻腔相通。鼻咽後壁上部黏膜下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稱咽扁桃體。在鼻咽的側壁上,距下鼻甲後方1.5cm處有一開口,即咽鼓管咽口,借咽鼓管通中耳鼓室。該口的前、上和後方有明顯的半環形隆起,稱咽鼓管圓枕,是咽鼓管吹張術尋找咽鼓管咽口的標誌。咽鼓管圓枕的後上方有一凹陷,稱咽隱窩,是鼻咽癌的好發部位。

(二)口咽

口咽位於口腔的後方,在軟齶與會厭上緣之間,向上通鼻咽,向下通喉咽,向前經咽峽通口腔。口咽的外側壁上可見扁桃體窩及齶扁桃體。

齶扁桃體(palatine tonsil)是由淋巴組織與上皮緊密結合構成的淋巴上皮器官。齶扁桃體表麵覆有黏膜,黏膜內陷形成10~20個小凹,稱扁桃體小窩。齶扁桃體發炎時常有紅腫疼痛,扁桃體小窩可有膿液積存。

咽扁桃體、齶扁桃體和舌扁桃體等共同圍成的結構,稱咽淋巴環,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重要防禦裝置。

(三)喉咽

喉咽位於喉的後方,上界為會厭上緣,下至第6頸椎體下緣平麵。喉咽向下移行於食管,向前經喉口通喉腔。喉咽是咽腔中最狹窄的部分,在喉口兩側各有一個陷凹,稱梨狀隱窩(piriform recess),是異物易滯留的部位。

三、消化管壁的一般組織結構

消化管除口腔與咽外,其管壁由內至外均由四層結構組成,即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和外膜。

(一)黏膜

黏膜(mucosa)位於管壁的最內層,是進行消化吸收活動的主要結構,由上皮、固有層和黏膜肌層組成,是消化管各段中結構變異最大、功能最重要部分。

1.上皮襯在消化管腔的內表麵。口腔、咽、食管及肛管的上皮為複層扁平上皮,能耐受食物和殘渣的摩擦;胃腸道的上皮均為單層柱狀上皮,能產生黏液和多種消化酶,以消化吸收功能為主。

2.固有層(lamina propria)為細密結締組織,細胞成分較多,內含豐富的血管、神經、淋巴管、淋巴組織、小腺體和散在的平滑肌纖維。

3.黏膜肌層(muscularis mucosa)為薄層平滑肌,其收縮可使黏膜活動,有助於血液運行、腺體分泌物的排出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二)黏膜下層

黏膜下層(submucosa)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小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經叢。神經叢由多極神經元與無髓神經纖維構成,可調節黏膜肌的收縮和腺體分泌。在食管和十二指腸的黏膜下層分別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腸腺。黏膜與部分黏膜下層共同向管腔內突出形成環行或縱行的皺襞,擴大了黏膜的表麵積。

(三)肌層

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門的肌層為骨骼肌外,其餘部分均為平滑肌。肌層一般分內環行、外縱行兩層,其間有肌間神經叢,結構與黏膜下神經叢相似,可調節肌層的運動。肌層的收縮和舒張有利於消化管內食物的消化和移動。

(四)外膜

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的外膜(adventitia)稱纖維膜,主要分布於咽、食管、直腸下段;由疏鬆結締組織與間皮共同組成的外膜稱漿膜,分布於胃、大部分小腸和大腸,其表麵光滑,利於消化管的蠕動。

四、食管

(一)食管的位置和形態

食管(esophagus)為前後扁窄的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頸椎體下緣起於咽,下行穿過膈的食管裂孔,於第11胸椎左側與胃連接,全長約25cm。按其行程可分為頸部、胸部和腹部。頸部較短,長約5cm,在始端至胸骨頸靜脈切跡平麵之間。胸部較長,約18~20cm,位於頸靜脈切跡平麵至食管裂孔之間。腹部最短,長約1~2cm,位於食管裂孔至賁門之間。

食管全長有三個生理性狹窄:第一狹窄(頸狹窄)在食管的起始處,距上頜切牙約15cm;第二狹窄(主支氣管狹窄)在食管與左主支氣管相交叉處,距切牙約25cm;第三狹窄(膈狹窄)在食管穿過膈的食管裂孔處,距切牙約40cm。這些狹窄是食管內異物滯留和食管癌的好發部位。當進行食管內插管時,要注意這幾處狹窄。

(二)食管壁的微細結構

食管具有消化管典型的四層結構。食管的黏膜和黏膜下層共同形成7~10條縱行皺襞,食物通過時皺襞消失。

1.黏膜表麵為未角化的複層扁平上皮,耐摩擦,具有保護作用。食管下端的複層扁平上皮與胃賁門部的單層柱狀上皮驟然相接,是食管癌的易發部位。固有層為細密的結締組織,並形成乳頭突向上皮。在食管上端與下端的固有層內可見少量黏液性腺。黏膜肌層由縱行平滑肌束組成。

2.黏膜下層含有黏液性食管腺,其分泌的黏液經導管排入食管腔,起潤滑作用。食管腺周圍常有密集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甚至淋巴小結。

3.肌層分內環行與外縱行兩層。食管上1/3段為骨骼肌,中1/3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構成,下1/3段為平滑肌。食管兩端的內環行肌稍厚,分別形成食管上、下括約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