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腹膜(peritoneum)是一層薄而光滑的漿膜,由間皮和少量結締組織構成,呈半透明狀。襯於腹、盆壁內麵的腹膜稱壁腹膜(parietal peritoneum)或腹膜壁層;覆於腹、盆腔髒器表麵的腹膜稱髒腹膜(visceral peritoneum)或腹膜髒層。髒腹膜和壁腹膜相互移行,共同圍成不規則的潛在性腔隙,稱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男性腹膜腔為一完全密閉的腔隙;而女性腹膜腔則借輸卵管腹腔口經輸卵管、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
腹腔和腹膜腔是解剖學上兩個不同而又相關的概念。腹腔是指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和膈圍成的體腔,而腹膜腔是腹腔內髒器與腹腔壁表麵的膜圍成的腔隙,兩者應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腹腔內的髒器實際上均位於腹膜腔之外。
腹膜具有分泌、吸收、保護、支持、修複和防禦等多種功能:①分泌漿液,正常情況下,腹膜產生少量漿液(約100~200ml),起潤滑和減少髒器間摩擦的作用。②吸收功能,腹膜可吸收腹膜腔內的液體和空氣等,上腹部腹膜吸收力比下腹部的強,因此臨床對腹膜炎或腹部術後的病人多采取半臥位,使炎性滲出液流入下腹部,以延緩腹膜對毒素的吸收。③腹膜具有很強的修複和再生能力,它所分泌的漿液可促使傷口的愈合,但若手術操作粗暴,可造成術後的腸壁纖維性粘連等後遺症。④腹膜所形成的韌帶、係膜等結構對髒器有支持和固定作用。⑤防禦功能,腹膜及腹膜腔內漿液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細胞,可吞噬細菌和有害物質。
二、腹膜與腹、盆腔器官的關係
根據腹、盆腔器官表麵腹膜覆蓋程度的不同,可將腹、盆腔器官分為三類,即腹膜內位器官、腹膜間位器官和腹膜外位器官。
(一)腹膜內位器官
指器官外表麵完全被腹膜包裹,如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回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狀結腸、脾、卵巢和輸卵管等。
(二)腹膜間位器官
指器官表麵大部分被腹膜覆蓋,如肝、膽囊、升結腸、降結腸、子宮和膀胱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
指器官的一麵,主要是前麵被腹膜所覆蓋,如腎、腎上腺、輸尿管、胰、十二指腸降部和水平部等。
對以上腹膜與器官關係的了解,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如腹膜內位器官,若進行手術必須經過腹膜腔;而腎、輸尿管等腹膜外位器官可不經腹膜腔而進行手術,從而避免了對腹膜腔的刺激和汙染。
三、腹膜形成的結構
髒、壁腹膜間以及髒器與髒器腹膜間相互移行時,形成了網膜、係膜、韌帶、隱窩和陷凹等結構。這些結構不僅對器官起著連接和固定的作用,同時也是血管和神經等出入髒器的必經之路。
(一)網膜
網膜包括小網膜、大網膜及網膜囊等。
1.小網膜(lesser omentum)是肝門與胃小彎、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結構。其中,肝門和胃小彎之間的部分,稱肝胃韌帶(hepatogastric ligament),內含胃左和胃右血管、胃左和胃右淋巴結及至胃的神經等;肝門連於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部分,稱肝十二指腸韌帶(hepatoduodenal ligament),內含膽總管、肝固有動脈和肝門靜脈等。小網膜右側遊離,其後方有一孔,稱網膜。
2.大網膜(greater omentum)由胃大彎與橫結腸之間的雙層腹膜折疊而成,即胃前、後壁的雙腹膜自胃大彎和十二指腸上部下垂,形成大網膜的前兩層,至下腹部後返折向上,形成大網膜的後兩層,包裹橫結腸後,延為橫結腸係膜連於腹後壁。四層腹膜粘貼一起,構成大網膜,似圍裙覆於腹腔器官的前麵。而連於胃大彎和橫結腸的前兩層大網膜常稱為胃結腸韌帶(gastrocolic ligament)。大網膜內含豐富的血管、脂肪和巨噬細胞等,其中巨噬細胞有重要的防禦功能。大網膜的下垂部具有一定的活動性,當腹膜腔內某一器官有炎症時,大網膜可移動、包裹而限製其炎症的擴散,故手術時可根據大網膜移動的位置來探查病變的部位。